环球网9月28日报道,《印度教徒报》称,最新公布的自然指数显示,全球科研机构前十名中,中国包揽了八席,仅剩的哈佛大学和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勉强维持在榜单之中,而且分数还在下降。
这一数据说明,全球科研版图已经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转变。
报道同时指出,印度虽然人口潜力巨大,但在科研政策和战略上缺乏集中度和连贯性,而中国提供了重要经验,重点不是学习中国的模式,而是要学习坚定不移的战略定力,坚持长期主义。
这种态度,在印度舆论中还是很罕见的,一般印度媒体眼红嫉妒恨,这种很羡慕,却没有嫉妒,而是呼吁学习,算是难得的清醒。
中国科研设备
中国科研的强大,已经不是单个高校的表现,而是体系性的压倒性优势。
中国科学院作为综合性科研机构,旗下拥有数百个研究所,科研人员数量以万计,几乎覆盖自然科学的全部领域。
仅这一家机构的科研产出,就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整体科研体系。
与此同时,清华、北大、浙大、上交等高校每年承担大量国家重点项目,其论文产出、专利申请和国际合作数量均居世界前列。
这些机构合在一起,已经形成了“科研帝国群”,单独拎出一所都能对标世界一流,而合在一起则构成了难以匹敌的庞大阵列。
而在科研投入方面,中国每年的研发经费超过3.3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但增长速度远快于美国。
如此庞大的资金池为科研体系提供了坚实保障。
成果方面,中国不仅在自然指数上全面领先,还在专利申请数量上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占到全球的一半左右。
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科研已经不是单点突破,而是整体碾压。
中国科研人员
从速度的角度看,中国科研的崛起实属奇迹。
西方科研体系从启蒙运动到冷战时期,历经数百年的积累才形成今天的格局,而中国不过在短短三四十年,就完成了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科研机构在国际顶尖期刊上的存在感微乎其微,而如今八所机构挤进前十,变化的速度震惊世界。
还要提到的一点,仍然是科研投入。
从最初的几百亿元到今天的3.3万亿,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
此外,人才培养与回流的速度也在加快,本土硕博人数十年内翻倍,海外学者大批回国加入顶尖实验室。
在技术突破的速度,同样无可比拟,中国不间断地推出世界级成果,充分说明,中国科研不是线性增长,而是指数爆发,速度之快让西方甚至都没有足够的应对时间。
中国科研设备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中国科研的崛起完全是顶层设计的产物。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国便启动了多项战略计划,为关键技术突破铺路。
进入新世纪后,双一流战略成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核心方向,科研目标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绑定。
中国在资金分配上并没有平均撒网,而是集中火力突破重点领域,如量子信息、人工智能、芯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每一项都是关系到未来产业竞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命门。
中国科研的优势正是在于这种国家战略的定力和长期性,使得科研崛起具备了制度化和持续化的特点。
现在,这些优势共同汇聚成了一个更大的战略优势——不可逆。
科研格局的结构性改变已经发生,自然指数榜单只是外显信号,科研和产业闭环形成,就会自我强化,产生持续的雪球效应,呈指数级正向循环下去。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