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判后,中国还是一单不下,特朗普收到警告,不能再糊弄下去

中美通话后,至今中国还是一单未下,特朗普已经收到美国豆农们的催单警告,再糊弄下去,恐怕就要失去他们的支持了。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0日报道,美国各地农民都在发出越来越急迫的警告,如果作物无法顺利出口,他们将面临严峻后果。而另一方面,在2025年8月中国大豆进口量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的高位,延续了7月创下历史同期新高。但有意思的是,曾经进口占大头的美国大豆,却在这场大豆进口盛宴里完全隐身,几乎是一单没有。

中国大豆进口,目前已经主要转向至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洲国家,可以说全球大豆贸易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这种大豆订单的转移,本质上是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后,全球大豆供应链从“美国主导、南美辅助”转向“南美挑大梁”的最直接结果。

过去中国是美国大豆最大的海外市场,但随着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加征关税后,美国大豆立马开始滞销。

背后的原因除了关税之外,其实也还有其他的因素。诸如大豆进口多元化战略,保证进口的稳定性;还有南美大豆售价相对美国更有优势等。

中国这边有条不紊地进行大豆进口替代,但这却也苦了美国豆农。特别是如今随着美国大豆进入收获季,结果往年扎堆的中国进口商,如今看不到一家,美国豆农们只能看着大豆在仓库里堆积,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了。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美国能不能把大豆卖给别的国家呢?说实话,东南亚国家是接了一点的,但那些市场规模太小,跟中国市场比起来差得太远,填不上中国市场缺失的大窟窿。美国大豆出口商也试过降价挽回,但关税成本摆在这,供应链也不稳定,怎么降都中企都不买账。

所以说到底,这场国际大豆贸易格局变化的根源,还是在美国政府的政策上。

美国先以芬太尼为由对华加征关税,中国随即采取反制措施,对美大豆加税并暂停部分美国企业大豆输华资质。原本纯粹的买卖,被掺进太多政治因素,中国自然只能去找更稳定的供应方。毕竟,大豆关系到国内民生,不能把风险都放在一个不确定的来源上。

除了政策,市场预期也帮了南美国家一把。

7月,中国大豆进口量同比增长18.5%,创历史同期新高,就是市场在为贸易紧张局势的不确定性做准备。巴西因收成良好,大豆供应高峰期比往年更长,稳定的供应能力进一步巩固了其地位。一边是美国的政策不确定性,一边是南美的稳供应,中国选谁,答案自然很明显。

从长远看,这场“去美国化”的变化,对全球大豆贸易的影响会持续很久。

对美国来说,农业的国际地位肯定会受到影响。大豆是美国农业出口的支柱之一,丢了中国这个大市场,不只是豆农赚不到钱,从种子、化肥生产到加工、运输,整个产业链都会受到拖累。

更关键的是,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成本约90%转嫁给了本国消费者及企业,导致制造业中间产品采购成本上涨13%,这种“自损游戏”正在不断削弱美国农业的竞争力。

对南美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毕竟大豆出口多了,能带动当地农业发展,还能创造更多就业,国际资本也会愿意进来搞基建、做深加工等,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短期来看,中美贸易摩擦的后续发展仍是关键变量。

如果中美能通过平等磋商解决关税问题,美国大豆说不定还有机会回到中国市场,稍微缓口气。但说实话,就算关税取消,美国想把失去的市场份额抢回来,难度也很大。

中国已经和南美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供应链也已理顺,不可能轻易进行改变。毕竟,我们早就说过不止一次,稳定的供应比什么都重要。

最后从大趋势看,全球农产品贸易正在朝着2个方向走。首先是去政治化。各国慢慢发现,把农产品贸易当政治工具,最后只会两败俱伤。《纽约时报》就指出,关税战本质上是一场自损游戏,这一观点已在美国社会一再被验证。

其次是区域集中化。就像中国和南美形成的大豆合作圈,这种模式相信会被更多国家所接受。所以未来区域内的稳定合作,会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的主流形式之一。

现在的现实已经很明确,美国大豆如果不赶紧调整策略,只会越来越边缘化。而中国通过找替代、降需求,不仅保证国内大豆供应稳定,还在全球农产品贸易里拿到了更多主动权。这套应对贸易风险的经验,将来或许还会被用在更多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4

标签:财经   中美   中国   大豆   美国   南美   贸易   关税   稳定   国家   农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