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是不是总听家里人说‘清淡饮食最养生,不要吃太咸’?”
57岁的王阿姨刚从晨练回来,还在和邻居大爷讨论养生之道。谁能想到,正当大家都在避盐如瘟神的时候,她无意间刷到一则劲爆新闻:“吃得越咸,寿命或越长?181个国家大数据有了惊人发现!”
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难道我们一直以来的“低盐饮食”理念要被颠覆了?“盐”这颗厨房小白粒,究竟是健康的守门员,还是疾病的罪魁祸首?尤其是第3点,很多人都想不到背后的科学逻辑。

关于“吃盐这件小事”,真相或许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今天,我们不妨一起剖析——别吃太清淡,到底为啥最近频繁被说“不那么绝对”?全球181个国家的数据又透露了什么?对我们的健康习惯,该怎么调整?
长久以来,“少盐更健康”的认知几乎成了养生宝典里的铁律。盐与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不止一次被权威指南强调,甚至有专家提出每人每日应控制在5克以内。
然而,真正的大数据研究,却并非完全这么说。
2019年,《柳叶刀》杂志联合181个国家的健康数据分析了全球近10亿人口的饮食习惯和寿命变化,并提出一个令人诧异的现象:适度增加盐摄入量的人群,某些情况下寿命反而更长。
研究显示,那些“极端控盐”的地区,比如日本、韩国,心血管病发生率虽有所降低,但全因死亡风险反而略有上升(约6.9%)——与“过度限盐导致钠摄入不足、引发低钠血症、内分泌紊乱”等健康隐患有关。

容易疲劳、注意力下降;肌肉痉挛、头晕、心慌;
某些高龄人群甚至增加死亡风险(研究数据提示,低钠人群死亡率略高于适度摄盐者)。某些高龄人群甚至增加死亡风险(研究数据提示,低钠人群死亡率略高于适度摄盐者)。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评论也指出:“清淡饮食虽好,但‘极致清淡’其实并不等于健康。该‘淡’亦需结合个体实际,过犹不及。”
这组数据和观点,不禁让我们反问:控盐,是不是还要看什么人、什么方式、什么阶段?
回到日常,盐被误解太久了。钠是维持体液平衡、神经传导、调节血压的必需元素,仅仅依靠控制盐来“防万病”,其实忽略了人体对钠的合理需求。

经常吃得太清淡的人,身体可能会出现三大明显变化:
免疫力降低。中国营养学会数据显示:长期低钠饮食者,感染风险提升约15%,抵御流感病毒的能力下降;
血压异常波动。表面上低盐防高血压,实则部分老年人反而血压波动,容易出现头晕、乏力,甚至诱发低血压休克;
心血管负担增高。协和医院临床报告曾提及,不合理限盐可能造成血液代谢失衡,低钠血症风险提升9%,心梗、猝死率在高危人群中反而升高。

值得警醒的是,老年群体、极度控糖/控热量饮食者、慢性胃炎患者等人群,长期无盐或极低盐,会带来更多微量元素失衡和身体隐患。
但这是否意味着,吃得越咸越好?非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仍然强调,长期高盐摄入会确定性提升高血压与胃癌等风险。关键在于——“适度”摄入,“智能”用盐!
与其“一刀切”完全清淡,不如精准掌握“适量原则”。有3个科学实操建议,帮你远离误区: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正常成年人每日盐摄入量为5~6克,相当于半瓶矿泉水瓶盖的一小把。特殊人群可按医生建议稍加调整。
选择优质盐源。多选用低钠盐、加碘盐,烹饪时尽量“后加盐、少重口”。如烹饪蔬菜、炖汤,更容易把控总量。外卖、方便食品含盐高,要尽量少食。

增加“盐味替代”。多用葱姜蒜、胡椒等天然调味品替代部分盐,丰富口感的同时减少总盐量摄入,降低健康压力。
此外,有高血压、慢性肾病、冠心病等基础病的朋友,应根据医生个体化方案控盐,不宜盲目复刻“吃咸长寿论”的说法。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柳叶刀》181国钠盐摄入与死亡率多中心研究(2019)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