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晚年坦言:虽然新加坡是华人国家,但它不会“回归祖国”

新加坡的华人占比约74%,相当于每4个人中就有3个人是华人。

别看新加坡这个国家华人多,可人家从没打算过跟谁“合并”或者“回归”

为什么人家就只想安安稳稳地当独立国家呢?因为这背后藏着太多现实的考量。

1963年9月,新加坡与马来亚、沙巴等共同组建了马来西亚联邦,本来想跟着马来西亚混,结果因为种族、经济等矛盾,被“赶”了出来。

于是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决定“单独建国”,李光耀事后回忆:新加坡就像大海里的一叶扁舟,只能自己掌好舵,靠谁都不踏实。

那时候的新加坡,说是一穷二白都不为过,没资源、没土地,周围全是比它大的国家。

这种情况下,要是不把“独立”当成命根子,恐怕早就没这个国家了。李光耀他们是真的把“独立”刻进了骨子里。

那时候为了吸引外资,新加坡把英语当成官方语言,学校里主要教英语,甚至不少华文学校都慢慢没了生源。

有人说这是“去中国化”,其实说到底,就是想告诉全世界:我们是个中立的、跟国际接轨的国家,不是谁的“小兄弟”。

再往深了说,新加坡的生存之道,靠的是“不站队”的智慧,而不是靠认亲沾光。

你想啊,它就那么点地方,夹在各种势力中间,要是跟谁走得太近,或者跟谁闹僵了,日子都不好过。

所以从一开始,它就打定主意:谁都不得罪,谁有好处就跟谁合作。


当年中国还没那么强的时候,新加

坡一门心思跟欧美打交道,把自己打造成国际企业的亚洲总部,全世界的大公司几乎都在那儿设了点。

可等中国发展起来了,它又赶紧搞双语教育,鼓励大家学中文,还跟中国合作搞了苏州工业园区。

有意思的是,它是东南亚最后一个跟中国建交的国家,可建交之后合作得比谁都积极。

这背后的道理很简单:不管跟谁打交道,都是为了自己的好日子,跟“认亲”没关系。

李光耀晚年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得很明白:“我们是华人多,但新加坡是新加坡人的国家,不是别的国家的分支。”

这话听着有点硬,但确实是大实话。

他们搞的那些工业园区,不管是对欧美企业还是中国企业,都是一个标准:只要你能带来投资和就业,我就给你最好的服务。

有一回一个企业的电梯坏了,园区的人怕人家不高兴,连夜让人把隔壁楼的电缆接过来,就为了让电梯能正常用。

这种服务精神,跟靠谁“罩着”可没关系,全是自己挣来的。

新加坡人更认“新加坡人”这个身份,而不是单纯的“华人”身份。

你想想,那儿不光有华人,还有马来人、印度人,大家住在一起好几代了,早就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小文化。

要是整天强调“华人要怎样怎样”,其他族群肯定不乐意,国家也就乱了。

所以从建国开始,新加坡就把英语、汉语、马来语、泰米尔语都定为官方语言,但实际上工作中主要用英语。

就是为了让大家沟通起来没障碍,谁也别觉得自己受委屈,学校里虽然也教母语,但更重视英语,就是怕因为语言不一样闹出矛盾。

再比如文化,过年的时候华人贴春联,马来人过开斋节,印度人过屠妖节,政府都一视同仁,还会组织各种活动让大家一起参与。

李光耀自己是华人,但他总说:“新加坡的根不是某一个族群的根,是所有住在这儿的人的根。”

有一回有人提议说要多搞点纯华人的活动,他直接就否了,说:“咱们要的是新加坡人团结,不是某一群人抱团。”

这种做法看着简单,其实特别重要,你想啊,要是大家都只认自己的族群,不认国家,那日子能过安稳吗?

新加坡能成为“花园城市”,能把社会治理得那么好,跟这种“大家都是新加坡人”的共识分不开。

新加坡人聊天很少说“我是华人”或“我是马来人”,开口都是“我们新加坡怎么怎么样”,这种认同感,可比单纯的族群身份靠谱多了。

现在的新加坡,还是照着这条路走,独立是底线,合作是手段,谁也别想让它改变主意。

去年李显龙交棒给黄循财的时候,新总理就说了句大实话:“我们不亲谁,也不疏远谁,就想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这话听着实在,其实跟李光耀当年的想法一脉相承。

就拿最近这些年来说吧,它一边跟美国保持着各种合作,一边又跟中国搞了数字经济伙伴关系,还加入了东盟的各种合作机制。

不管国际上怎么闹,它都坚持自己的节奏:你们吵你们的,我该做生意做生意,该搞建设搞建设。

前两年疫情的时候,新加坡一边从中国买疫苗,一边也从欧美买,谁的好用谁的,从来不挑三拣四。

新加坡还特别在意自己的“国际形象”,比如搞环保,把城市弄得干干净净,被称为“花园城市”。

搞法治,街上几乎看不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不是因为大家天生素质高,而是因为罚得狠,谁也不敢试。

这些事儿看着小,其实都是为了让别的国家觉得:新加坡是个靠谱的合作伙伴,跟它打交道放心。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华人那么多,文化上跟中国那么像,就不想着往一起凑吗?

其实你仔细看看就知道,新加坡的文化早就有自己的特色了,例如那儿的华人说的是“新加坡式华语”,掺着英语单词和本地俗语。

他们吃的菜也是中西合璧,“娘惹菜‘就是华人跟马来人饮食文化混出来的;就连过年,除了贴春联,还会让各族群一起热闹。

就像一个从小在外面长大的孩子,虽然跟老家还有联系,但早就有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想法,不可能再回到小时候的样子了。

李光耀当年搞“去中国化”,后来又推双语教育,其实都是为了让新加坡人明白:我们有自己的根,这个根就在新加坡这片土地上。

说到底,新加坡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不管大小,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踏踏实实地过日子。

新加坡不纠结于“从哪儿来”,只在乎“往哪儿去”。这种想法,可能就是它能从一个小渔村变成发达国家的根本原因吧。

至于说“回归”之类的话,听听就算了,人家早就用自己的日子证明了:独立,才是最好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9

标签:历史   新加坡   晚年   坦言   祖国   华人   国家   新加坡人   中国   英语   族群   独立   日子   马来西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