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没在小时候攒过几张卡牌?
可能是干脆面里随赠的水浒卡,也可能是动漫周边的角色卡,那时候揣着一沓卡和同学交换、比拼,能乐呵一整天。
本以为这只是童年回忆,没想到如今的卡牌早不是当年的“小打小闹”,不仅玩法、工艺全面升级,还撑起了一个千亿规模的“谷子经济”,甚至成了资本追着投的朝阳行业。
说起来,卡牌这东西也算“老物件”了,早在上个经济时代就有雏形,但那时候实在没火起来。
一方面是产业没找对方向,大多围着单一玩法打转,另一方面传播全靠线下口口相传,没形成规模。
再加上那会儿大家对“收藏卡牌”的需求没那么强烈,资本也瞧不上这个“小生意”,导致卡牌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可现在不一样了,风口一来,一切都变了,尤其是随着动漫、游戏、影视等文化IP的爆发,卡牌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黄金赛道”。
提到IP周边,大家先想到的可能是泡泡马特的搪胶玩具、毛绒公仔或是精致手办,但其实卡牌才是另一个“隐藏王者”。
就像卡游卖的奥特曼、小马宝莉卡牌,一上架就被抢着买,热度一点不输手办,那为啥现在的卡牌这么吸引人?绝不是简单印个图案就完事了。
仔细看就会发现,它把大家想要的“爽点”全揉在了一起,喜欢动脑子的,能在卡牌对战里琢磨策略,比如怎么搭配卡组、怎么应对对手的招式,每一步都得精打细算。
喜欢交朋友的,能通过线下卡牌局、线上社群认识同好,一起讨论玩法、交换稀有卡,社交感拉满。
喜欢收藏的更不用说,一张设计精美、发行量少的稀有卡,能当成“宝贝”一样珍藏,甚至还能在二手市场流通。
要是喜欢IP剧情的,卡牌上的角色、场景还能串联起故事,拿着卡就像在重温IP里的经典片段,沉浸感特别强。
就拿早期的经典卡牌来说,《万智牌》的“老框传奇卡”、《宝可梦》的“全息闪卡”,到现在还是玩家眼里的“硬通货”。
记得之前有朋友为了一张《宝可梦》初代全息皮卡丘卡,蹲了大半年二手市场,最后花了好几千才拿下。
不是他“人傻钱多”,而是这种卡发行量极少,卡面的全息工艺在当年堪称惊艳,既有纪念意义又有稀缺性,自然成了收藏圈的“香饽饽”,二手交易的溢价空间也跟着水涨船高。
这股热潮背后,是实打实的千亿市场规模,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泛二次元及周边市场快摸到6000亿元的门槛了。
其中“谷子经济”,也就是包含卡牌、徽章、文具这些收藏类产品的细分领域,规模直接冲到1689亿元,比前一年涨了40%还多。
照这势头,到2029年突破3000亿元完全不是问题,如果再单看卡牌里的“重头戏”集换式卡牌,数据更亮眼。
观研报告网统计,2024年中国集换式卡牌市场规模达263亿元,占了泛娱乐玩具行业近四分之一的份额(25.8%)。
而在这个领域里,卡游几乎是“一家独大”,2024年市场份额高达71.1%,说它是行业“龙头”一点不夸张。
全球范围内,美国、中国、日本是集换式卡牌的三大主要市场,咱们中国的增速尤其快。
就拿卡游来说,之前它向港交所提交的招股书里藏着不少“猛料”,2022年营收41.31亿元,2023年虽然降到26.62亿元,但2024年直接飙升到100.57亿元,一年翻了快4倍。
更具体点说,2024年卡游卖了48.113亿包集换式卡牌,平均每包能赚1.7元,毛利就有1.2元,毛利率接近67%。
要知道,以高毛利著称的泡泡玛特,当年毛利率也就这个水平,没想到小小的卡牌这么“赚钱”,那卡游和Hitcard,两种玩法谁能走得更远?
现在卡牌市场里,最有存在感的就是卡游和Hitcard这两家,但它们的路子完全不一样,有点像“稳扎稳打”和“创新求变”的对决。
先看卡游,它走的是“大IP依赖症”路线,手里的IP要么是国民级的,要么是有多年积累的,比如奥特曼、小马宝莉。
这些IP本身就有庞大的粉丝基础,一推出相关卡牌,粉丝就愿意买单,对业绩的支撑特别明显,但这种打法的短板也很突出。
2024年卡游前五大IP贡献了86.1%的收入,相当于近九成的营收都靠这几个“顶流”IP撑着。
虽说卡游说自己的IP库已经有70个了,但仔细看就会发现,其中69个都是“别人家的IP”,需要拿授权才能用,只有《卡游三国》是自己的IP,还没形成气候。
更关键的是,现在多个“主力”IP的授权都快到期了,如果到时候续不上约,又找不到能替代的IP,卡游的收入很可能会“断档”。
这就像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实在太高,再看Hitcard,它走的是“分散风险”的创新路线。
创始人赵云鹏有个观点我挺认同:每个IP都有“消耗上限”,要是一个劲儿地发相关产品,粉丝会审美疲劳,IP价值也会被稀释。
所以Hitcard不盯着单一IP死磕,而是签了一大堆不同类型的IP,除了常见的动漫、潮玩IP,还有影视IP、艺术类IP。
三者占比分别是40%、40%、20%,这样就算某个IP热度降了,其他IP还能顶上,不用怕“一棵树上吊死”。
不过这种策略也有代价,目前Hitcard的经济效应还比不上卡游,毕竟大IP的“吸金能力”摆在那儿,多品类IP虽然稳,但短期内很难达到单一爆款IP的营收高度。
除了IP策略,两家在人群定位、产品工艺和销售渠道上也差得很远,卡游把主要目标放在青少年身上,推出的奥特曼、哪吒系列卡牌,颜色鲜艳、角色形象讨喜,正好戳中 kids 的喜好。
Hitcard则瞄准了18-35岁的女性消费者,这些人更看重卡牌的颜值、工艺和收藏价值,所以Hitcard的卡牌设计更精致,还会搞一些限定款,满足她们的“小众收藏欲”。
产品工艺上,卡游的卡牌分收藏卡和竞技卡,主打“正版+创新”,有些卡牌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做出来,安全性更是达到了“可入口玩具”的标准。
毕竟是给孩子玩的,安全这块确实得严;Hitcard则专攻“收藏级卡牌”,特别舍得在工艺上砸钱,比如推出的电镀鎏晶卡,卡面有鎏金质感,灯光下会反光,视觉效果特别惊艳。
而且它还刻意营造“稀缺感”,要么限时限量发售,要么高频上新(月均10款),让消费者觉得“不买就没了”,刺激下单。
Hitcard还有个特别的点,它想“用消费级的价格做收藏级的产品”,为了控制工艺和成本,干脆自己建工厂。
赵云鹏说过,单个工厂的成本在5000万到1亿元之间——这投入不算小,但能保证卡牌的品质,也能避免被代工厂“卡脖子”,算是长远打算。
不得不说,直播卖卡牌确实合适,主播能拿着卡牌展示细节,还能搞“拆卡互动”,观众看得过瘾就容易下单。
2024年Hitcard收入突破4亿元,同比增长超600%,还实现了盈利,这个增速很亮眼,但跟卡游的百亿规模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不管是卡游还是Hitcard,都已经被资本盯上了,但这个行业也不是没有隐忧,最大的问题就是“盲盒模式的规范”。
现在很多卡牌都用盲盒形式售卖,消费者买的时候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卡,能不能抽到稀有卡全看运气。
这种模式虽然能刺激消费,但也容易引发纠纷,比如有人为了抽稀有卡花了大价钱却一无所获,还有商家搞“虚假宣传”,说稀有卡概率高,实际却很低。
未来怎么让盲盒模式符合政策和监管要求,既保留趣味性,又不损害消费者权益,是整个行业都要琢磨的事。
另外,现在卡牌市场虽然火,但跟潮玩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不过我觉得,卡牌市场的增长空间还很大。
未来能不能超过潮玩,现在还不好说,但至少值得期待,毕竟谁也没想到,小时候玩的卡牌,能从童年回忆变成千亿生意,说不定下一个十年,它还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