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一个国家,真的把实体经济给“丢”了,会变成什么样?
今天,咱们就把目光投向地球的另一端,看看那个被称作“南美巨人”的国家——巴西。它用自己惨痛的经历,给我们上了一堂代价高昂的课。
时间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候的巴西,可真是个“顶流”。
当时的巴西政府,雄心勃勃地推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什么意思呢?就是“外国人能造的,我们巴西人自己也要能造”。从汽车、轮船,到飞机、家电,巴西建立起了南美洲最完整的工业体系。
那会儿的巴西,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10%,跟咱们后来改革开放初期的速度有一拼,被全世界羡慕地称为“巴西奇迹”。那时候的圣保罗,工厂林立,机器轰鸣,烟囱里冒出的黑烟,被看作是国家进步的象征。
然而,故事的走向,往往出人意料。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股“去工业化”的浪潮,悄然席卷了巴西。
这背后原因很复杂,有外部的,比如美国主导的“新自由主义”思想,鼓吹“自由市场、无为而治”;也有内部的,比如巴西常年累月的高通胀、高税负,让实体企业的生存成本越来越高。
开工厂,辛辛苦苦一年下来,发现还不如去炒股、倒腾房地产赚得多。你说,谁还愿意干实业?
于是,怪事出现了。一边是跨国公司的廉价商品像潮水一样涌入巴西市场,冲垮了本国脆弱的工业;另一边,大量的资本从实体经济中抽离,涌向了金融、房地产和服务业。
大家突然觉得,玩金融、做服务,来钱快,又轻松,何必再去碰那些叮当作响的机器呢?
若昂所在的汽车配件厂,没能撑过90年代。先是裁员,然后是停产,最后,巨大的厂房被废弃,机器被当成废铁卖掉。若昂和他的工友们,一夜之间,丢了饭碗。
现在我们再看巴西。
这个国家,依然是世界农业强国,大豆、铁矿石、石油,源源不断地出口到世界各地,特别是咱们中国。靠着“卖资源”,巴西的经济数据看起来好像还不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的报告里,也预测巴西今年的经济会有个温和的增长。
但你只要深入到巴西的社会肌理中,就会发现,这个“巨人”,其实已经被“掏空”了。
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我们每天都在用的手机。巴西有超过2亿人口,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之一。但你猜怎么着?在巴西市场上,你几乎找不到一个本土品牌的手机。无论是苹果、三星,还是我们中国的华为、小米,清一色都是“外国货”。
不光是手机,电视、电脑、汽车……但凡是有点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巴西基本都得依赖进口。
这是什么概念?一个2亿多人口的大国,竟然失去了自己制造这些日常消费品的能力。这意味着,巴西的经济命脉,被牢牢地攥在了别人手里。国际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原材料价格一波动,巴西的经济就得跟着坐过山车。
2024年下半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经历了一轮下跌,对巴西的出口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我看到巴西央行最新的数据显示,为了抑制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他们不得不再次收紧货币政策。这种依赖外部市场的脆弱性,是“去工业化”留下的最深刻的烙印。
工业的流失,带来的连锁反应是致命的。
首先,是大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就业岗位消失了。
年轻人大学毕业,最好的出路是考公务员,或者去银行、外企。很少有年轻人,会愿意去工厂当一名工程师。因为属于他们的“工厂”已经不多了。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没有了工业,就没有了高薪的工程师、技术员岗位;没有了这些岗位,大学的理工科专业就吸引不到优秀的学生;没有了优秀的人才,工业的复兴,就更无从谈起。
其次,是国家创新能力的丧失。
一个国家的强大,最终要靠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绝对不是空中楼阁,它需要强大的工业基础作为支撑。你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计,总得有地方能把它变成现实的产品吧?
巴西的科研水平其实不差,大学和研究机构也培养出了不少人才。但问题是,这些科研成果,很难在巴西本土实现产业化。因为,它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条。
这就是“去工业化”的可怕之处:它会斩断一个国家从“科研”到“生产”再到“市场”的链条,让创新成为无源之水。
丢掉了实体经济,一门心思靠“卖资源”和“搞服务”,巴西掉进了另一个著名的坑里——“资源诅咒”。
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本是好事。但如果一个国家只满足于挖矿、种地,很容易就会患上“荷兰病”。资源出口带来了大量的热钱,推高了本国货币汇率,让本国的工业品在国际上毫无价格优势,进一步加速了“去工业化”。
同时,资源行业的财富,往往高度集中在少数寡头和跨国公司手中,普通老百姓很难从中分到一杯羹。
这就导致了巴西另一个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悬殊到令人窒息的贫富差距。
你到圣保罗或者里约,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边是高楼林立、商场奢华的富人区,保时捷、法拉利随处可见;而仅一墙之隔,就是连绵成片、水电都无法保证的贫民窟。
在富人区,一杯咖啡可能要几十雷亚尔;而在贫民窟,一个家庭一个月的收入,可能还不够这杯咖啡钱。
这种巨大的社会鸿沟,成了滋生犯罪和动荡的温床。工业的衰退,让大量的底层民众失去了稳定的工作,他们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只能在灰色地带艰难求生。毒品交易、暴力抢劫,成了很多贫民窟年轻人唯一的“出路”。
现任总统卢拉,出身工人阶级,他上台后,一直致力于推动巴西的“再工业化”,推出了不少雄心勃勃的计划,比如“新工业巴西”计划,希望通过政府投资和产业政策,重振巴西的制造业。
想法是好的。但现实的阻力,非常巨大。
当年放弃工业,可能只是一个短视的决定,但它带来的后果,却需要几代人去消化和承受。
巴西这面镜子,照出的不仅是它自己的困境,也给我们提了个醒。
这些年,我们国内也出现了类似的苗头。一些地方,热衷于搞金融、搞地产,对发展实体经济的耐心越来越少。一些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做直播,也不愿意进工厂当工人。这种“脱实向虚”的倾向,必须引起我们足够高的警惕。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压舱石”和“定盘星”。它不像金融或互联网,可以一夜暴富,创造出惊人的财富神话。它需要长期的投入,需要默默的坚守,甚至需要几代人的积累。
但正是这份“笨重”,才构筑了一个国家最坚实的根基。它提供了最大量的就业岗位,它推动了最核心的科技创新,它保障了一个国家在面对任何外部冲击时,都能有独立自主的底气。
看看我们自己,从一穷二白,到建成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从“洋火”“洋钉”,到今天的C919大飞机、神舟飞船。靠的是什么?就是一代代人,在工厂里、在车间里,用汗水和智慧,一点点干出来的。
巴西的故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教训。当一个国家失去了机器的轰鸣,也就失去了未来的心跳。希望这个代价高昂的南美故事,能让我们对“实体经济”这四个字,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