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虽地处内陆,却凭借自身的优势,在经济发展的赛道上奋力疾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人均GDP按常住人口算达到了9.2万人民币,与全国约10万人民币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甚微。
而在与全国两千多个县级市的横向比较中,凤阳县的人均GDP更是远超县级市平均水平(约6万),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凤阳县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猛进呢?这背后,既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也有顺应时代发展的产业布局,更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所赋予的精神动力。
坐拥世界级宝藏
凤阳县的经济腾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高品质石英砂矿。这种被誉为“工业味精”的矿产资源,是制造玻璃、单晶硅、多晶硅及半导体的关键原材料。
凤阳县的石英砂矿不仅储量巨大,足以持续开采2000年,而且品质上乘,在全国范围内都首屈一指。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助力凤阳县通往产业繁荣的大门。
依托优质石英砂矿,凤阳县精心培育和发展玻璃产业。历经多年的深耕细作,如今的凤阳已成功蜕变,成为全球闻名的“玻璃之都”。
在凤阳的玻璃产业集群中,光伏玻璃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光伏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凤阳县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积极布局光伏玻璃生产领域。
目前,凤阳的光伏玻璃产能已接近全国的四分之一,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光伏玻璃生产基地之一。全球单体最大的光伏玻璃生产线便坐落于此,其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以安徽福莱特光伏玻璃有限公司为例,作为首家落户凤阳的光伏玻璃制造商,福莱特凭借凤阳丰富的石英砂资源,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公司不断追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也日益先进。其市场占有量在全球名列前茅,不仅为凤阳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还极大地提升了凤阳在全球光伏玻璃产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除了福莱特,众多玻璃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凤阳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形成了完整的玻璃产业链。从石英砂开采、加工,到各类玻璃制品的生产、深加工,再到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协同发展。
如今,凤阳县50%以上的工业产值都源自玻璃行业,玻璃产业已成为凤阳县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通江达海,构建产业“高速路”
除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凤阳县优越的地理位置也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凤阳地处淮河之畔,拥有天然的水运优势。淮河作为我国重要的内河航道,连接着众多内陆城市与沿海地区,为货物运输提供了便捷、低成本的通道。
凤阳县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优势,大力建设港口设施,提升港口吞吐能力。通过淮河航道,凤阳的玻璃产品可以便捷地运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市场。同时,借助港口的运输优势,凤阳县还积极引进外部资源。
淮南、淮北煤矿的煤炭通过淮河源源不断地运抵凤阳,为当地的发电厂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保障。发电厂的稳定运营,不仅满足了凤阳县自身的用电需求,还为玻璃产业等工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能源支持,形成了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便捷的交通网络是产业发展的“动脉”。在公路交通方面,凤阳县积极推进高速公路、国省干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
多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使得凤阳与合肥、南京、上海等长三角经济发达城市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为承接产业转移、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铁路交通方面,凤阳也在不断完善铁路网络布局,提升铁路运输能力。铁路运输的高效性和大运量特点,进一步拓展了凤阳产品的市场辐射范围,促进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传承敢闯敢拼精神
凤阳县,这片位于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虽赋予了凤阳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却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水患,时刻威胁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由于地处淮河中游,地势较低,上游河南等地的来水与黄河泛滥之水在此汇聚,而下游江苏的洪泽湖地势又相对较高,导致水流排泄不畅。
频繁的水患,使得凤阳难以像皖南地区那样保留众多上千年的历史建筑,祠堂等文化遗迹也在一次次的洪灾中损毁殆尽。
除了水患,凤阳还是兵家必争之地。一马平川的地势,使其成为战争时期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从楚汉争霸到淮海战役,饱受战火洗礼。
但在这样恶劣环境下,凤阳人民形成了敢闯敢拼、勇于求变的民风。面对水患和战争,他们迅速应对、举家迁徙。朱元璋便是典型,其家族因灾迁至凤阳,他在此经历苦难,当过和尚、外出讨饭,后抓住机遇建立大明王朝,体现了凤阳人民的拼搏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也有体现,小岗村就是例证。40多年前,小岗村18位农民为摆脱贫困饥饿,勇敢按下手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展现了凤阳人民在困境中突破传统、探索创新的品质。
从“吃饱饭”到“富口袋”,乡村振兴再出发
如今,凤阳县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土地平整化改革。凤阳虽处平原,却因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土地碎片化严重,影响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通过整合零散土地打造高标准农田,推进土地平整化改革。
过程中,凤阳尊重农民意愿,保障权益,宣传引导并给予政策扶持,让农民积极参与。同时,凤阳探索土地流转、托管等模式。农民流转土地可获租金,还能从事其他产业增收;不愿流转的农民可享受土地托管服务。
此外,凤阳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凤阳贡米”等品牌,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融合,如小岗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带动相关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未来,凤阳县将继续发扬敢闯敢拼精神,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在产业上,巩固提升玻璃产业竞争力,发展新兴产业;在乡村振兴方面,深化土地改革,完善农业体系,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向着更辉煌的成就迈进。
#财经##经济##安徽##乡镇#
文章来源:李稻葵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