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玩家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时隔许久想重新登录游戏,却发现账号已被注销,曾经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获得的游戏道具也随之消失。
近日网易因"365天不登录即删号"条款引发争议,这再次引发讨论:玩家在游戏中的虚拟财产,究竟是否应该得到更明确的权益保障?
说起来有点心酸,但事实是:你每天登录、辛勤耕耘的那个游戏账号,在法律和厂商的协议里,往往不是你的“私有财产”。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毕竟我们真金白银地充值、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怎么就成了“别人的东西”?
你可能以为这是少数几家“黑心”厂商的霸王条款,但如果你翻阅国内各大游戏公司的用户协议,会发现这几乎是行业共识。米哈游、莉莉丝这些厂商,都有“365天不登录可删号”的规定;腾讯稍微“仁慈”一些,把期限放宽到了三年,但本质上并无二致。只要你长时间不登录,厂商就有权对你的账号进行处理。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些协议里往往藏着几条“核心规则”,直接把玩家的“所有权”架空了:
一是所有权归平台,你的账号、你在里面购买的所有道具、皮肤、金币,所有权都归游戏平台所有。你花钱买的不是“拥有权”,而仅仅是“使用权”。就像你租房子住,你可以使用房子,但房子永远是房东的。
二是禁止转借和交易,你不能把账号借给朋友玩,更不能进行买卖。这不仅限制了玩家对账号的自由处置,也为厂商控制游戏经济体系埋下了伏笔。
三是厂商有最终解释权,游戏厂商有权随时封停你的账号、调整道具数值,甚至终止游戏服务,而无需和你进行协商。想想看,你辛辛苦苦攒的某个极品装备,可能因为厂商一次数值调整就变成废铁,而你却无可奈何。
哪怕是实体游戏,比如你买的Switch卡带或PS光盘,你拥有的也仅仅是“卡带或光盘本身”,里面的游戏数据、存档,所有权依然属于厂商。你可以转卖卡带,但你无法单独出售游戏存档。这足以说明,在游戏领域,“所有权”和“使用权”之间的界限被划得非常清晰。
面对如此“不平等”的条款,许多玩家会觉得厂商太霸道。但从厂商的角度来看,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和“顾虑”。
其一是为了维持游戏平衡和正常运营。一款游戏要长久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版本更新、数值调整、打击外挂。
比如《英雄联盟》会根据版本强势削弱某些英雄,《原神》会调整副本掉落率。如果账号所有权归玩家,那么每次调整都可能被视为“侵犯玩家财产”,厂商将面临无数的诉讼和纠纷,导致游戏无法正常运营。
其次,是为了规避法律和经济风险。如果账号可以自由交易,那么游戏世界很可能变成一个“法外之地”。
打金工作室会大规模地刷装备、刷金币,然后拿到现实中进行买卖,牟取暴利。这不仅会严重破坏游戏内经济体系,导致普通玩家的游戏体验极差,还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洗钱、赌博等违法活动。
当游戏成为“金融工具”时,其本身的游戏乐趣将荡然无存。
然而,厂商的这种“避险”行为,往往是以牺牲玩家几乎所有权利为代价。我们在登录游戏时,弹出的《用户服务协议》就像一份“卖身契”,你同意了才能玩,不同意就无法进入游戏。
协议里充满了各种“厂商免责”条款:游戏停服了,玩家自认倒霉;账号被误封了,申诉成功与否全看运气;甚至有玩家离世后,家属想继承账号,也因协议中“禁止赠与、转让”的规定而无法实现。这种单方面免责的条款,无疑让玩家处于绝对弱势的地位。
《民法典》明确规定:“数据、网络虚拟财产受法律保护。”然而,到了游戏账号这里,却成了一笔“糊涂账”。厂商坚持“账号归我”,玩家则认为“我投入了金钱和时间,理应归我”。
核心争议就在于:游戏账号到底算不算《民法典》中定义的“虚拟财产”,以及它的具体性质是什么。
目前法律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物权说,认为游戏账号中的装备、皮肤等,玩家可以实际支配、可以进行变现,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因此应该被视为玩家的“私有财产”。
另外一种是债权说,认为玩家与厂商之间是“服务关系”,玩家花钱购买的是“玩游戏的服务”,而账号作为使用服务的载体,其存在依赖于厂商的服务器,玩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控制权”。
这两种说法都有其道理,但即使按照“债权说”的逻辑,厂商也并非可以为所欲为。2021年,曾有玩家因莉莉丝的“365天不登录删号”和“禁止交易道具”条款而将其告上法庭。
最终法院判决,“删号条款”超出了合理限度,支持了玩家;但道具所有权仍归莉莉丝,驳回了玩家“自由交易”的诉求。尽管有此判例,但直到现在,许多厂商的协议中,“365天删号”的条款依然存在,法律的判决在实际执行中似乎并未能完全改变厂商的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20多年前日本曾发生过一起“二手游戏”的法律纠纷。索尼、任天堂等厂商联合起诉二手游戏店,试图禁止玩家转卖游戏光盘。
然而日本最高法院驳回了厂商的诉求,判决“光盘一旦售出,其流通权便归玩家所有,厂商无权干涉”。如果当时厂商胜诉,我们现在可能就无法购买和转卖二手实体游戏了。这说明,在一些国家,法律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是相当重视的。
中国游戏玩家规模庞大,游戏对许多人而言已超越娱乐范畴,成为承载时间投入、情感寄托和集体记忆的载体。玩家通过长期投入积累的账号资源,自然产生应有的归属感诉求。
当前司法实践已出现承认游戏账号具备财产属性的案例,比如部分法院认可账号的可继承性。这反映出法律界对虚拟财产价值的逐步确认。
要实现玩家权益与游戏运营的平衡,仍需完善相关规范。建议运营方优化用户协议,如延长账号休眠期的提醒和保护时限;同时期待立法层面明确虚拟财产的法律定位,让玩家的投入获得保障。
玩家在游戏里花费的心血应当被重视,时代在发展,关于游戏里的装备、账号到底归谁,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