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s/2025/08/28/dont-forget-the-downsides-of-chinas-innovation-push
当比亚迪的电动汽车在欧洲和拉丁美洲的港口卸下,当中国制造的太阳能电池板以无可匹敌的成本优势铺满全球的屋顶,一种新的共识正在西方世界形成:过去那个被视为模仿者和快速追随者的中国,已经转变为一个在关键前沿技术领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创新引擎。这种夹杂着敬佩、忧虑甚至嫉妒的复杂情绪,正在取代昔日的傲慢。然而,在这场由国家产业政策精心编排的宏大叙事之外,一个更为复杂、充满矛盾的画面正在中国国内浮现。在这里,对这种自上而下创新模式的批评和反思,正变得日益清晰和深刻。
这种模式的成功之处显而易见,并且不容否认。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多个高科技产业中取得了主导地位。以电动汽车为例,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也已成为最大的出口国。本土品牌如比亚迪,凭借其在电池技术和供应链整合上的深厚积累,销量已超越许多国际老牌车企。在清洁能源领域,中国控制着全球太阳能电池板供应链中从多晶硅到组件制造的绝大多数份额,极大地推动了全球能源转型的成本下降。即便是在被视为下一代技术革命核心的人工智能领域,中国也凭借海量的数据、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政府的坚定支持,在算法开发和商业化应用方面与美国并驾齐放。
这种飞跃式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独特的国家驱动模式。其核心是通过中央政府设定战略目标,由各级地方政府、国有资本和“国家队”企业执行的资源总动员。巨额的财政补贴、低息贷款、廉价的工业用地以及庞大的政府采购订单,共同为被选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了强大的初始动力。这种模式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克服早期市场失灵,并在关键时刻实现技术和产业的快速追赶与超越。对于渴望在激烈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的产业政策甚至被视为一个值得研究和效仿的模板。
然而,当外部观察者为这些成就喝彩时,许多身处其中的中国企业家、经济学家和普通民众,却对这枚硬币的另一面有着更为切身的感受。国家强力干预最直接的后果之一,便是周期性、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在一个战略性产业被确定后,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激励会瞬间点燃投资狂热。数以百计的企业,无论其技术背景或市场准备如何,都会涌入这个赛道,目的不仅是为了未来的市场份额,更是为了眼前的政府补贴和廉价信贷。
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便是典型案例。在政府的扶持下,中国光伏企业迅速崛起,但也导致了数轮惨烈的行业洗牌,大量企业因技术迭代和价格战而倒闭,留下了闲置的工厂和银行的坏账。如今,同样的故事正在电动汽车行业上演。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一度涌现出数百家“造车新势力”,但时至今日,能够实现稳定量产并获得市场认可的寥寥无几。绝大多数企业在耗尽投资后销声匿迹,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这种过剩的产能最终会通过低价出口的方式向全球市场释放,虽然短期内可能为中国企业赢得市场份额,但也引发了与贸易伙伴的紧张关系,并招致“倾销”的指责。
与产能过剩相伴的,是国内市场残酷的“内卷”——一种非理性的、消耗性的过度竞争。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的关注点往往从追求根本性的技术突破,转向如何在同质化的产品中通过削减成本和营销投入来赢得竞争。价格战成为常态,挤压了所有参与者的利润空间,使得企业更难以为长周期的基础研发进行持续投入。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可能被迫将精力耗费在对现有功能的微调和对竞争对手的模仿上,而非探索真正具有颠覆性的创新。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国家驱动的创新模式可能对市场机制和民营企业的活力造成扭曲和挤压。当政府成为资源分配的主要角色时,与政府关系的远近,而非技术或商业模式的优劣,可能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国有企业和被选中的“国家冠军”能够轻易获得资本和市场准入,而那些更具效率和创新精神的中小民营企业,则可能在融资和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例如,在半导体产业,尽管国家投入了数千亿的“大基金”以求突破技术瓶颈,但其成果与预期尚有差距,期间还伴随着腐败案件的发生,凸显了非市场化投资的低效风险。
此外,这种模式还加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在追求GDP增长和完成技术发展指标的双重压力下,地方政府常常通过成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等方式,大规模举债投资于高科技产业园区和相关项目。然而,许多项目由于缺乏市场前景或管理不善,最终无法产生预期的经济回报,留下的却是沉重的债务负担,对地方乃至国家的长期财政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对中国创新模式的评估,必须超越对其产出成果的简单赞叹。国家力量的介入无疑是中国在短时间内实现技术追赶的关键加速器,但这种加速是以巨大的内部成本和潜在的长期风险为代价的。真正的、可持续的创新,最终源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由市场主导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了自由探索的学术环境、敢于冒险的风险资本,以及公平竞争的企业环境。
未来的挑战在于,中国能否在利用国家力量设定战略方向的同时,逐步减少对具体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将资源配置的权力更多地交还给市场。能否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让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能够同台竞技,并培育出一种鼓励颠覆性创新而非同质化内卷的商业文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将决定中国能否从一个技术大国迈向技术强国,也将为世界提供一个关于政府与市场在创新中各自角色的更完整、更深刻的案例研究。
更新时间:2025-09-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