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省份,开始出台具体的生育补贴政策。新华社也出了消息,三岁之下的家庭能领到每个孩子3600的补贴。中国人也要走国外那种生孩子就发钱的老路了。
中国各地也要发钱补贴生育了
有人建议印钱生娃,甚至说拿出GDP的1%去补贴生育,这个幅度不小,差不多1年1万多亿人民币的规模。
用钱解决人口问题,西方和日韩邻居们已经实行了很长时间,客观上来说,有一些推动作用,但是不大。
低生育问题和钱有关系,但不完全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否则高收入国家就不应该有低生育问题。而很多高生育率的穷国家,这些国家父母的生活条件在我们很多中国人看来就不配要孩子。可人家孩子都是5个8个的生。
解决低生育问题的需要跳出老的思维范式,从我们今天的社会生产条件,社会思潮去看待这个问题。
20世纪初德国的多子女家庭
工业文明来临前,地球各处的居民都会主动的多生孩子。没有这么干的民族早就灭绝了。农业文明时代,每多一个孩子15年后就是一个劳动力。而且大一些的孩子5、6岁就能帮助父母带弟弟妹妹。在新生儿死亡率极高的时代,即使有夭折的孩子,父母也不会太过于伤心。
我爸就有一个弟弟没有长大,直到今天我的叔叔姑姑们对这个兄弟也没有太深刻的记忆。在多子女时代,人们见多了子女早夭,会淡化这种痛苦。
亚当斯密《国富论》记录的当时苏格兰高地的妇女一生要生育十几个孩子,可能一半多活不到成年,这种情况非常常见。
可是今天,大部分人怎么养孩子的。月子里面就要请月嫂,上早教班,大一点还有亲子游、辅导班等等。这些开销甚至占了一个家庭主要开销。
很多家庭的时间、金钱大力投入从0岁就开始了
所以别指责那么多青年男女到了三十好几不谈恋爱不结婚的。这个年纪只要有工作,耍手机看剧打游戏比结婚要孩子要轻松多了。
今天的父母大部分人不接受农业时代那种养育孩子的思想,当今社会谁要是大庭广众说要像过去农业时代那么养孩子,会被认为不配做人,是犯罪!
补贴有一些用,但是起不到决定性作用,更不能逆转生育率。
我们的近邻日本,亚洲地区发育儿补贴最早的国家,他们从1972年就开始发了一次性生产补助金。2023财年从42万日元提高至50万日元(约2.5万元人民币)
儿童生活补贴:0-3岁儿童每月每人1.5万日元(约750元人民币);3岁至高中毕业每月每人1万日元(约500元人民币)。但是一个月1万日元远远不能覆盖抚育成本,甚至食品成本都不够。日本的幼儿园教育前几年才免费的。
传说中的日韩养孩子不花钱就是传说,育儿的大头还是家长负担的。物质上国家只是“补贴”,而不是费用全包。
韩国首都的补习班
韩国那种遍地补习班,高中生普遍4个小时睡眠的社会,家长负担不起多子女,这不单单是经济更是精神上的煎熬。
日本的副食物价高于中国
再看看欧洲的德国,德国人的育儿补贴分为2块,父母金,儿童金和儿童补助金,父母金是给家长的,让你照顾子女,每月给300欧,儿童金是给孩子的,每月250欧,一直可以领到18岁。大概每个月4600元人民币,一年就是5万多点。这个补贴对普通德国人来说只是辅助,能缓解一点年轻父母的负担,但是刺激生育的效果不大,德国的生育率也是持续走低。
德国当代年轻人习惯自由洒脱
对于进入工业社会的人来说,不论肤色、不论人种基本不吃国家的”糖衣炮弹”,就是不生孩子。
这些补贴对来到欧洲中东移民的效果反而大,大部分第一代中东移民拿到4~5个孩子的补贴加上移民的一些福利就可以躺平了。对于普通德国中产一个孩子一个月500多欧也就是几次郊游的花销。但对刚从战火中走出的中东家庭来说就是一笔“巨款”了。他们不再为了一日三餐发愁,有4~5个孩子加上其他一些补贴,就能不工作了,还能时不时下个馆子。
中东移民一大家子
补贴不是没有用,但是想靠补贴就把生育率提高到2.0以上去,在这么多前车之鉴面前证明是没用的。
欧美第二代移民的生育状况也和原住民靠齐了,只要在欧美长大的移民二代,生育观念也和当地人别无二致。这些补贴只对第一代人起效果。
现代社会出现的低生育问题,不仅仅是养育成本的问题。人们的观念改变是更深处的原因,而且很难掰过来。
建国初期多子女家庭
现在中国人生活富裕程度,总比建国前30年好得多吧?80年代那会儿计划生育的时候扒房子,把家里的牛牵走也挡不住想要生孩子的父母。而如今家长房子、车子给准备好,苦口婆心催生催不出来的大有人在。
超生游击队是90年代初的小品,有这样思想的年青一代几乎没有了
我觉得是两点。
对未来有期望会多生孩子。
消费主义影响小才能多生育。
对全世界来说,二战结束都爆发了婴儿潮。各国开始战后重建,开始搞生产,物质生活条件开始变好。
二战后的婴儿潮
各国人民对未来期望高,大家又都从苦日子里面走过来,觉得未来会越来越好,这个时候世界各国的生育率,普遍都很高。
进入工业社会后,物质比农业社会发达的多,不需要拼肚皮抢地。人类的生育热情是和幸福感相关的。对未来期望高,幸福感强的时代生孩子多。绝对的物质条件反而不太重要,人们能经历物质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好,幸福感会更强。
清扫废墟的德国妇女,大部分人失去了丈夫、兄弟、父亲
从残酷二战走出来的上一辈人,能活着就是中了彩票,如果还能有孩子更是天赐的快乐。所以50年代不论西方发达国家还是独立的亚非拉国家。都在生孩子。人类的人口数量以差不多10年10亿的数量一路走上60亿大关。那个时候不用鼓励,甚至是挡都挡不住。
印度6、70年代也搞过计划生育失败了,如今没搞计划生育印度总和生育率也降低到2.0
现在虽然有些地方不太平,有战乱,但是整体上人类的生活水平比上个世纪50年代都强太多了。
现代社会缺的是质朴坚韧,但是不缺矫情
如今我看到很多网上的抱怨都觉得可笑,一点也不能共情。如果这种伤春悲秋的人占社会的主体,一点点小事就觉得没希望,完蛋了。怎么要求他们承担做父母的责任?
单纯靠补贴和年轻人减负来提振生育的措施很有限,北欧、西欧70年代就建立了一整套福利社会体系了,但是这些国家生的多的还是第一代中东移民。甚至大房子、皮卡对于提升生育率也有限。美国加拿大户均200多平的住房冠绝全球,但是还是得靠移民弥补人力不足。
高收入、人均资源多的国家一样生育率往下走
我们出生在70年代前,吃不饱穿不暖,衣衫褴褛的父母祖辈。物质条件最不好的一代人恰恰贡献如今这个国家的人口基数。
除了当今物质条件提升,把生孩子变成了可选项。消费主义又把人变成了消费品和欲望的奴隶。
当全球化铺遍世界每一个角落,当非洲、美洲、东南亚的年轻人都能通过tiktok了解世界的时候。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发达国家的生育观念领先于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普及到第三世界国家了。
亚洲生育地图,中东地区生育率也降下来
我们之前意识里面贫困落后的亚非拉、穆斯林国家。其实也在变化。亚洲最穷的缅甸生育率只有2.0,穆斯林占多数的马来西亚生育率1.8,泰国1.3、越南1.9。
尼日利亚、安哥拉等非洲人口大国的生育率也在向下掉。穷国还没富裕起来,生育模式已经向发达国家靠拢。
不少欠发达国家关于生孩子的抱怨和我们自己的是如此相似。完全超越了各个国家几万美元的GDP差距。
越南年轻人抱怨生活压力大
就生育意识来说,世界各国驱同了。无线网络+短视频真的是后现代消费观念普及的大杀器。之前有人建议在恐怖主义肆虐的地区建设免费的网吧,这样能抑制恐怖主义。当时觉得是开玩笑,现在觉得可能真的管用。
不开玩笑,多开网吧真能扼杀恐怖主义
当代人不愿意生孩子不是生活条件不行了,恰恰是条件比以前好了。生产力大发展比生孩子有意思,又不用负责的事情太多了。
智能手机的普及也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这比找对象有趣,让人对婚姻不再憧憬,或者手机的普及,让许多人认识到自己永远跟不上社会发展,富人们遥望而不可及生活。出租房里面的年轻人对这样的生活看得见摸不着,感觉太虚幻了,陷入深深的无力感。
拿下奥斯卡的电影阿诺拉,舞厅小姐认识俄罗斯富二代,企图一步登天,最后还是被一脚踹回现实
在意识形态上,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年轻人趋于统一了。落后地区没有先进的物质水平和便利的基础设施,但是脑子里面已经都是发达地区光鲜亮丽的小哥哥小姐姐。也都憧憬精致奢华的生活。可以现实巨大的落差又无时无刻提醒他们永远达不到。
很多生产力落后的地区被加上了一个和他们不匹配的意识形态。
Tiktok里面的俊男美女看多了对找对象时正确评估自己是有误导的
传统文化的容身之地,都被消费主义,资本主义文化击败了。
年轻人不要孩子是观念变了,现代社会很多人的快感需要不断的消费来维持。而养育孩子,需要抚养人负责,还要占用你的时间、金钱。给孩子花钱多,那么留给自己的当然少了,如果你是是信仰消费、娱乐至上的人会怎么选择呢。
物质给人带来的幸福感,会有个边际递减效应。从无到有的这个阶段,幸福感的提升是最强的,从有到好这个阶段,幸福感也会增加。再往上也要经历投入1万收获100的阶段。物质很多时候已经不能带来幸福,反倒会成为一种负担。
这书有些数据不严谨,但是观点是值得讨论的
我国到了2000年以后其实就不该搞计划生育了,那会儿我读大学,普遍感觉我的同学不论男女就算是放开了让你生也不会多生。经过了20年改革开放我们逐步进入了从有到好的阶段,人们的幸福感的提升,变得没那么强烈了。
另一个就是过度市场化,直观感受是各项生活成本越来越高,本质上则是生活方方面面市场化之后,需要越多越多的刺激各种欲望,才能维持需求增长。
以前看各种报道有些富豪破产了,但是手头不少关联财富没有被没收,收拾一下也能过个小康生活。但是不少人直接自杀了,我之前不懂。如今也理解了,还是老祖宗说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对啊。
上面说的是人的主观感受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再谈谈资本对人的异化。
市场化消费主义一方面能调动人的欲望和需求,去推动社会取得更高的发展,但随着资本的不断发展壮大,也会带来一个副作用,就是必然会走向以利润为导向。
这种环境下所有的人都是工具人。之前我们物质条件差,可以忍受高工时、低工资为了以后多赚钱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条件。可是今天,不少地区不少行业的生产力已经很高了。但中国人的工作时长已经长到需要中央发文强调不能“无序竞争”了。
这个时候还提倡普通员工奋斗,要求普通员工天天上到10点、11点,大家能怎么想。我加班成就你们高管出差头等舱、五星宾馆、年底发大红包?这个环境下要求大家生孩子,确实就像很多年轻人说的“我生下来的孩子给资本当牛马,那我不生了。”
贝壳高管7亿年薪
某公司指责深圳分部晚上8点下班的员工不勤奋
物质水平进入到由多到更多的阶段时,发展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人的幸福,还是为了资本的需求?全世界的出生率,整体都是在下降的,在目前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体系里面是无解的。
繁衍生育本来是人的本能,一代代年轻人接力棒式的抚育下一代。我一个80后已经有了2个孩子,很难再贡献1、2个了。国家未来要靠他们,90后,00后,也只能靠他们。
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只是发钱,那资本主义金钱激励的那套不起多大作用。要知道他们的难处在哪里,街道党组织热心的大爷大妈组织起来。年轻人有干劲了,他们的养老金才有保障。
要让每一代人都有提升的机会,让年轻人看到希望。不能让某些人某些阶层通过资本积累,占据重要岗位,获得据过多资源,那样社会就会失去活力。
学医这么难的路有些阶层也要卡位子,肆无忌惮的抢普通年轻人的机会
中国的古代先贤其实看的很通透,从来反对过分的专注物质享受。而当代消费主义,是直接把幸福和消费金额挂钩的。
如今的网络上到处都是“做一个精致的xxx”“精致打工人的一天”等等。
精致打工人的一天,吃个早点要用18班“武器”
很多收入很高的夫妻臆想出来一个标准,似乎只有达标了,每月留xx钱给孩子消费了。才是幸福的表现,没有这个收入去生孩子是不负责任?很多人甚至以此为依据去指责生孩子的人。
低生育是新时代的新课题,需要积极探索,要立竿见影可能很难。
给年轻人创造新的,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机会,让他们的生活充满希望,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更新时间:2025-07-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