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如果间谍界也有“神级账号”,那伊莱·科恩肯定榜上有名。一个出生在埃及的犹太人,摇身一变成了叙利亚上流圈的“座上宾”,还混进国防部,几乎摸清对手的底牌。1965年被抓后,他的遗骸被叙方封存了整整60年,直到2025年,以色列才拿回部分档案。一个人能骗过整个国家,这不是电影,是中东真事。
上世纪60年代的中东,暗流涌动。以色列刚建国十几年,周围都是敌国。为了生存,摩萨德情报机构不得不拼命布网,其中最传奇的一张网,就是派伊莱·科恩去大马士革。
科恩原本是埃及亚历山大港的犹太人,长得斯文,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1957年移民以色列后,被情报部门看中,经过层层考核,成了“隐形武器”。摩萨德给他编了个新身份——叙利亚商人“卡迈勒·阿敏·萨贝特”。新名字、新护照、新背景,全套伪装像模像样。
1961年,他带着巨额资金和假履历进入叙利亚。起初只是小圈子活动,靠豪爽、捐钱、摆宴席,一步步混进上流社会。那时的叙利亚政坛乱得像搅拌机,军人政变、内阁更替成家常便饭。科恩的“人脉”就像通关卡,三年内,他成了军方座上常客。
谁都没想到,一个以色列间谍能混到陪叙利亚高官参观戈兰高地的地步。据澎湃新闻的报道,科恩不仅拍下防御阵地的照片,还偷偷绘制地图,将情报发回特拉维夫。以色列后来能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迅速拿下戈兰高地,与这些情报密不可分。
叙利亚内部对他十分信任。有一次,他资助军官修建公路,又帮一位上校解决资金问题,名声越传越响。连议会有人提议让他出任“国防部顾问”。虽然档案没写“副部长”那种高职,但确实到了叙政府权力的核心圈。
以色列摩萨德那边几乎不敢相信这运气。一个卧底能潜进敌国军政系统,情报量大到装不下。以色列国家档案馆公开的文件里记录,科恩在不到四年内传回叙军部署、武器储备、外交通信等数百份报告。那时候的他,几乎成了以色列在叙利亚的“第二双眼睛”。
1965年初,大马士革的夜晚格外安静,没人知道危机正悄悄靠近。叙利亚反间谍部门在苏联顾问协助下,开始使用一种新型无线电侦测设备,能捕捉隐藏的加密信号。就在一次例行排查中,他们发现市中心某栋公寓每隔几天都会传出奇怪的电波。
调查人员循着信号一路追踪,发现信号源指向卡迈勒·萨贝特的住所。那时的科恩正在通过短波机向以色列发报,内容涉及叙军在戈兰地区的新防线。几分钟后,房门被撞开,他被当场抓获。搜出的发报机和密码本让他无从辩解。
叙方迅速成立军事法庭,三个月的审讯波澜不断。叙利亚国家档案显示,科恩始终承认身份,但拒绝供出同伙。媒体报道时将他称作“以色列幽灵间谍”。公众对他既愤怒又震惊——一个被敬为绅士的朋友,竟是敌国特工。
摩萨德当时拼命尝试营救。以色列政府提出用被俘叙军军官换人,还多次向联合国求情,都被拒绝。叙利亚总统下令:处决必须公开,让全国“记住这次耻辱”。
1965年5月18日早晨,大马士革公共广场聚满上万人。科恩被吊上绞刑架,广播放出宣判词。BBC当年的档案记载,广播信号传遍全国,处刑画面被用作“警示教育”。他的尸体随后被秘密掩埋,地点至今未公开。
那一刻,摩萨德失去了史上最成功的卧底。以色列政府为他设立纪念碑,却始终拿不回遗骸。此后几十年,以方多次通过外交与秘密渠道请求归还,都被叙方拒绝。叙利亚的态度只有一句:“他入侵了我们的国家,不配下葬在祖国土地。”
科恩的家人从未放弃。妻子娜迪亚·科恩在接受《耶路撒冷邮报》采访时说,她每年都写信给联合国,要求叙方公布墓地位置。多年过去,叙利亚换了数任领导人,答复始终是沉默。直到几十年后,俄罗斯调停才让局势出现微小松动。
2025年5月,《耶路撒冷邮报》披露,摩萨德从叙方获取了2,500份与科恩相关的档案和私人物品,包括他在监狱中留下的手表与信件。这些遗物让以色列全国为之震动,人们重新回想起这位间谍在历史中的影子。
科恩被处决后,叙方没有公布墓地,也没留下标记。大马士革的监狱记录在数年后被归入国家机密档案,关于他下落的所有文件全部封存。以色列多次尝试通过外交和第三方渠道交涉,但每次都被拒绝。叙方的态度始终如一——他是“国家叛徒”,死无葬身之地。
从那之后,科恩的遗骸成了中东最神秘的“禁区话题”。每隔几年,就会有传闻说有人在大马士革郊外发现“疑似墓地”,但始终未获证实。连摩萨德都不得不承认,他们花了几十年都没能找到确切线索。对以色列来说,这是情报史上最大的遗憾之一。
1970年代,以色列和叙利亚在戈兰地区爆发军事冲突,寻找遗骸的希望被彻底打断。战争结束后,叙方一度承诺将“重新考虑”遗骸问题,但最终没有行动。直到冷战结束,双方依旧敌对,连外交接触都难以实现。
转机出现在2019年。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影响力增强后,开始尝试在以叙之间进行调解。俄方从叙利亚带回一批旧档案,其中包括疑似科恩的个人物品。消息传出后,以色列媒体炸开了锅,纷纷猜测“科恩要回家了”。然而,以色列政府随后证实,那只是传言,遗骸仍未找到。
同年,摩萨德确实取回了科恩生前佩戴的腕表。这块手表被保存在特拉维夫的国家博物馆里,成为“国家象征”。摩萨德局长在纪念仪式上说:“这不仅是一块表,它让我们记住,一个人的忠诚能延续一个国家的勇气。”这句话被写进以色列教科书,成为对间谍精神的官方注解。
到了2025年,新的进展终于出现。《耶路撒冷邮报》和《阿拉伯卫星电视台》都报道,叙方在俄方调解下,同意与以色列讨论遗骸归还事宜。双方未直接会谈,但通过中间国交换了部分文件。5月20日,摩萨德正式宣布取回2500份档案和科恩的私人物品,其中包括狱中书信、照片和医疗记录。
消息一经公布,以色列全国为之动容。人们自发前往纪念碑献花,军方举行默哀仪式。叙方虽然未承认“交还遗骸”,但表示会继续调查墓地线索。这意味着60年的封锁终于开始松动。对于以色列,这不仅是找回一名特工的记忆,更是一次历史意义上的“收尾”。
科恩的故事之所以被称为传奇,不只是因为他“骗过整个国家”,更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是冷战与中东博弈交织的缩影。上世纪60年代,美国与苏联在中东的角力愈演愈烈,叙利亚是苏联的盟友,以色列则与美国关系密切。情报就是战争的前哨,科恩成了这场无声战争的关键棋子。
BBC档案回顾中提到,科恩传回的部分情报直接影响了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作战计划。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以军在短短三天内拿下叙军重防阵地,许多防御工事布局正与科恩的情报吻合。以方将此称为“科恩情报链”,并在多年后公开承认,他的牺牲为以军赢得了关键战术优势。
对叙利亚而言,科恩的事件是一段国耻。一个外来商人能混入国防体系,说明情报系统漏洞严重。叙方在审讯后全面清洗军政系统,几十名军官被撤职甚至判刑。这场震荡直接改变了叙情报体制,也成为叙政府长期封锁相关档案的理由。
在以色列国内,科恩被塑造成民族英雄。他的故事被拍成电视剧《间谍科恩》,在Netflix播出后引发国际关注。许多观众惊讶于这段真实历史:一个人,靠智慧与勇气,改写了战争进程。甚至在特拉维夫的街头,人们会引用一句话——“每个国家都有军队,只有以色列有摩萨德。”
科恩的故事不只是间谍传奇,更是一面镜子,映出冷战时代情报战争的残酷。间谍不是电影中的光鲜角色,而是真实地在国家缝隙中求生。他骗过朋友、敌人,最终却输给了时间。正如《澎湃新闻》评论所言:“科恩的成功,是一场用生命换来的极限情报;而他的结局,提醒人们,战争中的英雄往往孤独。”
如今,距离科恩被处决已整整60年。叙方虽未公开墓地,但承认墓区档案正在整理中。或许在不远的将来,那具沉睡在大马士革土地下的遗骸,能回到特拉维夫,回到他早已铭刻在国家记忆中的位置。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