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毁掉一整个国家?内塔尼亚胡“自救式战争”的真相拆解

以色列,这个坐拥高科技、强经济和强军队的中东强国,如今却破败千疮。

战争、分裂、外交孤立如影随形。而出现在历史风暴眼中央的人,正是执掌大权长达17年的总理内塔尼亚胡。



他曾被称为“以色列的铁腕”,如今却几乎成了压垮国家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并非无能,相反是太聪明、太有手段、太懂如何为自己谋利。他的每一步成功,都踩在国家命运的尸骨之上。


右翼基因与政治资本的积累

1949年出生的内塔尼亚胡,其政治基因早已深植于家族血脉。他的父亲本-锡安·内塔尼亚胡是修正犹太复国主义的核心理论家,毕生宣扬“大以色列”理念,主张通过强硬手段维护犹太民族的领土与利益。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内塔尼亚胡自幼便接受右翼思想熏陶,形成了“唯有强硬才能生存”的认知框架,对阿拉伯世界的不信任感贯穿其政治生涯始终。

美国的求学与生活经历,为内塔尼亚胡赋予了独特的政治表达能力。在自由派话语盛行的环境中,他学会了如何将右翼主张进行包装,以更具说服力的方式进行游说与传播。这种跨文化的沟通技巧,成为他日后在国际舞台与以色列国内政治中崭露头角的重要资本。



而1976年的一场反恐事件,成为他政治生涯的关键转折点。当年,以色列特种部队发动“恩德培行动”解救被劫持人质,内塔尼亚胡的哥哥约纳坦在行动中阵亡,成为以色列民众心中的民族英雄。

哥哥的牺牲,被内塔尼亚胡转化为极具分量的政治筹码。他积极推动约纳坦的英雄形象塑造,将其打造为国家精神符号,进而借助民众的民族情感凝聚政治支持。



“英雄家属”的光环让他快速跻身政坛核心,1996年,47岁的他首次当选以色列总理,成为该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政府首脑。此时的内塔尼亚胡已深谙政治运作的核心逻辑——利用民众的恐惧与情感共鸣,远比单纯的治理承诺更能赢得选票。

以国家为棋盘的“自我优先”策略

内塔尼亚胡的每一次执政回归,都伴随着一套相似的政治剧本:制造外部威胁、放大安全焦虑、凝聚右翼共识,最终实现个人权力的巩固与扩张。1996年首次竞选总理时,正值哈马斯发动系列自杀式袭击,以色列社会陷入恐慌。内塔尼亚胡抓住这一契机,猛烈抨击时任政府的对巴政策过于软弱,承诺以铁腕手段打击恐怖主义,成功逆转民意,实现选举翻盘。


2009年,为重新夺回总理职位,内塔尼亚胡果断转变立场,公开反对前政府推行的“加沙撤军计划”,迎合右翼势力对领土问题的强硬诉求,再次如愿执政。而2019年,当他面临腐败指控、官司缠身时,一套更激进的“自救”方案浮出水面——推动司法改革。该改革计划旨在削弱最高法院权力,限制检察官职权,外界普遍认为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干预司法程序,逃避腐败审判。

司法改革提案一经推出,便引发以色列全国性抗议浪潮。数十万民众走上街头,企业界发起罢工,甚至以色列国防军高级将领也公开表达担忧,认为改革会损害军队士气与国家民主根基。美国时任总统拜登罕见公开批评,称其“正在削弱以色列的民主”。



就在内塔尼亚胡的政治处境岌岌可危之际,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发动“阿克萨洪水行动”,向以色列境内发射数千枚火箭弹,大量平民被劫持,这场突如其来的袭击彻底改变了以色列的政治议程。

安全议题下的审判延期游戏

“阿克萨洪水行动”引发的震惊与悲痛,迅速覆盖了以色列国内的政治分歧。“国家安全优先”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议会、反对党、法院与媒体的注意力全面转向战争应对,此前围绕司法改革的抗议活动戛然而止。内塔尼亚胡政府迅速宣布进入战争状态,集结军队发起对加沙的反击,而他本人的支持率在战争初期大幅回升,腐败审判也随之被搁置。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与 Shin Bet 早在一年多前就已获取哈马斯可能发动大规模袭击的相关情报,甚至掌握了行动的大致时间与方式,但相关预警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也未采取有效防范措施。这一情报失误至今没有明确的官方解释,而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恰好与内塔尼亚胡因司法改革陷入执政危机的时刻高度重合,引发外界对“战争时机”的诸多猜测。

从2023年末至2025年,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不断升级,战火从加沙蔓延至叙利亚、黎巴嫩等多个地区。加沙地带沦为焦土,大量平民伤亡引发国际社会强烈谴责;以色列空袭叙利亚机场,导致地区局势进一步紧张;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军队在边境持续交火,冲突范围不断扩大。而每一次军事行动的背后,都伴随着内塔尼亚胡腐败审判听证会的延期。


2025年的时间线清晰呈现出这一关联:1月19日,以色列与哈马斯签署停火协议;3月18日,停火协议破裂,冲突重启;6月3日,原定的审判听证会召开前夕,以色列突然空袭伊朗核设施,听证会随即宣布延期。

内塔尼亚胡的律师团队甚至向法院提交总理“战时事务繁忙”的日程清单,以“国家利益优先”为由申请推迟审判。这种战争与审判的“节奏同步”,让“自救式战争”的质疑声日益高涨。



失控的代价:政治孤立与社会撕裂的蔓延

内塔尼亚胡的“自救策略”虽然暂时延缓了个人危机,却将以色列推向了更深的困境。长期的战争状态导致以色列经济遭受重创,国防开支激增,旅游业等支柱产业濒临崩溃,通货膨胀率持续高企,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大幅下降。更严重的是,以色列的国际形象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二战受害者”的悲情形象,逐渐被贴上“残暴”“偏执”的标签。

外交孤立的局面不断加剧。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多个西方国家先后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欧盟内部对以色列的批评声音日益强烈,原本坚定支持以色列的美国,也因加沙平民伤亡问题与以方产生分歧。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敌意进一步加深,地区和解进程彻底停滞,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战略环境持续恶化。



国内政治分裂的伤口也在持续扩大。2025年7月,内塔尼亚胡的核心执政盟友——圣经犹太教联盟和沙斯党,因反对其推行的征兵政策宣布退出联合政府,导致其右翼联盟在议会120席中仅余61席,陷入悬峙状态。

为巩固权力,内塔尼亚胡采取了更为激进的军事行动,9月初,以色列空袭卡塔尔首都多哈,打击哈马斯领导人住所。卡塔尔作为中东地区重要的调解者与能源出口国,此前一直是以色列与哈马斯间接谈判的中间人,这一越界袭击彻底打破地区平衡,被外界视为内塔尼亚胡政治理性丧失的标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历史   真相   战争   国家   以色列   哈马斯   政治   右翼   民众   中东地区   卡塔尔   叙利亚   黎巴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