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有个包青天

包拯精选传奇故事连载(上篇)

合肥包公文化,历久弥新。包拯的影响力,早已跨越了地域的限制,他绝不仅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他的故事和精神不仅在华厦大地上广为流传,更在海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包拯正如历史的灯火,照亮合肥这片古老的土地。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皇祐三年(1051年),包拯因弹劾张尧佐,引发了朝堂相争,宰相文彦博、谏官吴奎,皆遭贬谪,包拯不愿与当朝奸佞之臣同流合污,从六月到十一月连续给仁宗皇帝上疏七次《求外任》,主动请求降职。包拯言辞恳切,表明自己仰慕古往圣贤,不贪恋财权,坚守本分,忠心报国的人生态度。

千里送官服

庆历七年(1047年)四月,包拯升任陕西转运使,按制应更换三品官服,然而其接过诏命,便告别仁宗,身着旧官服(五品红袍)就前往陕西。包拯出京不久,恰逢其他升任转运使的官员向仁宗提出求赐三品官服(紫袍),此时仁宗才想起虽同是升任,包拯却并未要求改换三品官服,故此连忙派遣使臣快马加鞭,日夜追赶,一直追到千里之外的华阴县,才将新官服送到包拯手中。

上任不拜相

景祐四年(1037年),当朝宰相吕夷简听闻包拯颇有才干,想与其交识。偶然得知包拯住处与其相距甚近,便自认为包拯和其他官员一样,为得到重用而特意为之。然在家等待数天,包拯却从未拜见。后得知包拯仅向吏部报到,便束装就任天长知县。

治理冗官、冗兵、冗费毫不手软

仁宗时期,冗官、冗兵、冗费导致国家财政危机。皇祐二年(1050年),谏官包拯上奏《论冗官财用等》,他将文武官员数目、天下财赋等一一类比前朝,指出当今吃国家俸禄的官日益增多,耕地之人却日益减少,导致国家财用、百姓物力匮乏。为此提出“减冗杂而节用度”之策:一要严格选官,淘汰冗杂;二要暂停募兵,拣斥老弱;三要少兴土木,轻徭薄赋;四要禁止奢靡枉费之风,节约用度。

为民请愿,心系苍生

包拯认为“民者,国之本也”。为官期间他多次深入民间,体察民间疾苦,为民请命。无论是江浙、两湖大旱,还是江淮六路大旱,包拯无不上奏陈实情、言方略,以救百姓于危难,以期国家之安宁。


包拯视民众为天下之根本,在奏议中,他主张“薄赋敛、宽力役”,反对横征暴敛,认为此乃乱国之政,必使民心叛离,社会动荡。在任职所到之处,常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多次呼吁降罢科税,解决百姓重困,予民修养生息。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8

标签:历史   合肥   官服   谏官   冗杂   百姓   国家   当朝   大旱   疾苦   官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