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萌骗局真相大白,国家揪出幕后黑手,全红婵也曾是受害者

央视新闻主播李梓萌,竟然在网上直播卖能治病的鱼油?无数网友冲着央视保障而下单,结果却大呼上当。

事情越闹越大,最终国家出手才还原真相,揪出幕后黑手!

骗子手里的王牌资产

在那个拥有88万粉丝的直播间里,一张无比熟悉且权威的面孔出现了——央视《新闻联播》的主持人,李梓萌。她神情专注,讲解专业,一如既往地散发着令人信服的气场。

然而,她口中推销的,却是一款号称能治疗头晕头痛、手麻脚麻、记忆力下降的“灵丹妙药”——深海多烯鱼油。这份由顶级信誉背书的承诺,瞬间击中了无数中老年观众的痛点。

谁能想到,这竟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高科技骗局。当一张最值得信赖的脸,开始为你编织最动听的谎言,这不仅仅是对钱包的洗劫,更是对整个社会信任基石的一次精准爆破。

当一个人的信誉可以被技术轻易剥离和复制时,我们该如何定义眼前的真实?

这场骗局的成功,绝非偶然。操盘者在选择行骗“代言人”时,展现出了一种近乎冷酷的精准计算。

他们选择的不是简单的名人,而是名人身上所积累的、可以被清晰量化的“信誉资产”。

李梓萌,无疑是这类资产中的顶级存在。她并非一夜成名的明星,她的信誉是通过二十余年如一日的专业工作,在全国观众面前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她是央视出勤率最高的主持人之一,为了工作的最佳形象,甚至常年佩戴假发。

这种极致的敬业精神,早已内化为她在公众心中的形象:专业、可靠、不容置疑。

尤其是一次紧急直播中,面对提词器失灵的突发状况,她竟能沉着冷静地在8分钟内,零失误播报长达2000字的稿件,这一幕堪称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也让她“可靠”的标签更加深入人心。

过去,她甚至会因为偶然的口误被罚款,为此随身携带小册子随时学习精进业务。这一切,共同构筑了一个几乎等同于“国家背书”的公众形象。

骗子们看中的,正是这份可以被直接“武器化”的资产,用它来推广最需要权威认证的保健品类产品,以此瞬间瓦解消费者的心理防线。

如果说李梓萌代表的是权威信誉,那么另一位受害者——奥运冠军全红婵,则代表着另一种强大的“情感信誉”。

这位从农村走出来的跳水天才,凭借着自身的努力拼搏为国争光,孝顺懂事的形象让她成了无数人心中的“国民好孩子”。

她的信誉源于一种强烈的情感纽带和“信任感滤镜”。

于是,当AI合成了她的声音,在直播间里售卖土鸡蛋时,许多人的消费行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购物,而被包装成了一种对冠军的支持与心意。

骗子们正是利用这份善意,进行着精准的情感收割,网传销量竟高达4.7万件,迫使其兄全进华不得不亲自开直播澄清,告诉大家妹妹正在封闭训练,根本没空卖东西。

从李梓萌的“权威信誉”,到全红婵的“情感信誉”,再到演员靳东被盗用形象在中老年女性群体中进行情感诈骗的“形象信誉”。

甚至还包括孙颖莎、王楚钦等运动员的声音,AI诈骗的逻辑已然清晰:它正在系统性地评估、筛选并利用社会中不同维度的无形信誉,将其转化为冰冷的商业价值。

一张假脸推倒了什么

这场高科技骗局的破坏力,远不止于金钱的损失。它像一张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从消费者个体到整个社会信任体系的连锁性崩塌。

对于掏钱的消费者来说,他们承受的是经济和情感的双重伤害。许多人是基于对央视和李梓萌的绝对信任才下的单。

可当他们花费400元,满怀期待地收到产品后,仔细一看产品说明才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有神奇功效的保健品。

其执行标准赫然写着“糖果级别”,鱼油含量极少,连最基本的保健品认证标志“蓝帽子”都没有。这份情感上的背叛,这种信任被肆意践踏的挫败感,远比损失几百块钱更令人愤怒。

对于李梓萌这样的被仿冒者而言,这更是一场无妄之灾。

她本人对骗局毫不知情,却被迫为之“代言”,无辜地承受着公众可能的误解与信誉的透支。

她用了几十年时间,通过无数次严谨的播报建立起来的专业形象,在AI技术面前,被轻易地盗用和亵渎。这是一种全新的、在数字时代防不胜防的名誉侵权。

维权的道路也同样艰难。全红婵的家人还能通过直播紧急澄清,但面对“举报一个,冒出十个”的AI账号泛滥,这种维权如同打地鼠游戏,成本高昂且效果有限。

另一位配音演员武扬的经历更能说明问题,她的声音曾被餐饮企业盗用,维权之路漫长而坎坷,普通专业人士在这样的侵权面前显得更加无力。

这块多米诺骨牌最终撞击的,是整个社会信任的基石。

当北京市场监管部门的调查结果公之于众,揭示出直播中的李梓萌竟是AI合成的假人时,公众的情绪从愤怒迅速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恐惧与焦虑。

“连央视主播的视频都能造假,以后还有什么是能信的?”这种疑问在社会中迅速蔓延,曾经颠扑不破的“眼见为实”原则,在AI技术面前彻底动摇。

当任何影像和声音都可能被伪造,社会运转所依赖的基本信任机制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蚀,未来我们进行人际交往、核实信息的成本将急剧增加。

猫鼠游戏的技术时差

在打击AI诈骗的战场上,一场关于速度的竞赛正在激烈上演:一边是技术迭代的“敏捷”,另一边是监管法规的“迟滞”。

攻击方的优势显而易见。这次事件的幕后黑手,是一家自称与央视有合作、但实际上名不见经传的公司。

它的注册资本不过50万,成立时间仅短短四个月,却能利用AI技术发起一场波及全国的骗局。这暴露了此类犯罪的门槛已经低到令人发指。

AI技术的运用,让虚假内容的制作和传播变得异常高效,甚至已经催生出一条成熟的黑色产业链。更棘手的是它的隐蔽性。起初,接到举报的监管部门也只是将其当作一起普通的虚假广告案来处理。

调查人员兵分两路,一路对产品进行送检,另一路则将引发争议的直播视频送去专业机构进行技术鉴定。直到鉴定结果出炉,真相才浮出水面,其高度的迷惑性可见一斑。

相比之下,防守方的步伐则显得有些被动和滞后。

北京海淀区的市场监管部门在接到消费者的举报录像和截图后,行动不可谓不迅速,立即立案并展开了周密的调查,最终查明真相并将涉事公司处以行政处罚。

然而,整个过程依然是一个“亡羊补牢”式的被动响应。

这起被定性为“全国首例”的案件,也恰恰暴露了现有法律法规在应对AI新型犯罪上的空白地带。骗子们利用的是技术的前沿,而我们反制的武器库却尚未完全更新。

所幸,警钟已经敲响。国家层面已经高度关注此类问题,一场法律层面的追赶正在加速进行。

未来即将施行的新法规中,明确要求所有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都必须带有显著的标识。

这标志着我们的治理思路,正在从被动的亡羊补牢,向主动的技术规制和源头预防转变。

结语

李梓萌的这场“无妄之灾”,不仅仅是一个名人的肖像权被侵害的个案,它更像是数字时代投向我们社会的一枚深水炸弹,炸开了关于信任的巨大裂痕。

AI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既能创造福祉,也能沦为最锋利的犯罪工具。

当它被别有用心者滥用时,其解构的,是我们整个社会赖以生存的信任体系。

今年2月,当第一位买家发现问题并勇敢举报时,他守护的或许不只是自己的消费权益。

保护李梓萌们,本质上就是在保护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社会信任资本。面对技术的洪流,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坐以待毙。

当务之急,是加速构建起一张融合了法律、技术和社理的“防火墙”,为技术划定清晰的边界和底线,让信任,在纷繁复杂的数字时代,依然能有一个坚实的落脚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4

标签:体育   真相大白   黑手   骗局   受害者   幕后   国家   信誉   技术   社会   央视   情感   形象   鱼油   专业   骗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