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中国殡葬行业巨头福寿园交出了上市12年来的首份亏损财报。上半年营收6.11亿,净亏损高达2.61亿元,墓园业务收入几乎腰斩。
与此同时,中国老龄化程度仍在加深,60岁以上人口达3.1亿,2024年死亡人数约1093万,比四年前增加了10%。奇怪的是,死亡人数的增加并没有带动殡葬企业的繁荣,反而出现了“需求增加,收入减少”的倒挂现象。
按理说,殡葬行业应该是个“不倒翁”行业。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2024年中国死亡人数比四年前增加了10%,这意味着市场需求还在扩大。
殡葬专业的就业率近乎100%,部分院校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预定一空,录取分数线甚至连续四年超过本科线。然而行业表面繁荣的背后,企业却在暗地里叫苦不迭。
除了福寿园,其他殡葬企业同样处境艰难。安贤园、万桐园等知名企业的总营收也出现剧烈下滑,2024年五大上市殡葬企业总营收同比下降19.3%,行业寒冬来得猝不及防。
然而“死人住得比活人贵,年轻人直呼‘死不起’”却也并非是玩笑话了。
要理解殡葬业为什么突然不香了,得先看看这个行业有多暴利。实际支撑这种暴利的核心就是墓地价格。
以上海为例,其墓地平均价格达11.2万元,深圳更是高达14.9万元。部分豪华墓位价格惊人,如上海松鹤墓园传统墓葬最高报价达86.8万元,远超当地房价
这价格是什么概念?上海浦东陆家嘴也就10.5万一平。死人住的地方比活人贵2倍多,难怪年轻人感叹“死不起”。
而且这还不是最高价。一线城市墓地动辄几十万,深圳有些甚至卖到100多万一座。普通家庭一辈子攒钱买房都费劲,还要给死人准备“地下豪宅”,压力实在太大。
所以面对天价墓地,年轻人的选择很理性,不买了。
以前的风光是办给活人看的,为了让亲戚邻居夸一句“孝顺”。现在年轻人觉得,奶奶活着的时候多带她出去吃顿饭,比死后烧再多纸都实在。
数据显示,90后、00后办白事,超过六成花费控制在1.5万以内,远比父母辈少。
他们不是不孝,而是更现实,宁愿把钱花在延长父母健康时间、孩子教育投资和自己养老上。
而这种观念转变背后是沉重的经济压力。房贷车贷已经让年轻人喘不过气,再来个十几万的葬礼,实在扛不住。
既然扛不住这样的价格,替代方案也便出现了。
海葬树葬兴起,绿色殡葬成为新选择!
年轻人不再购买传统墓地,而是选择更经济环保的替代方案。
上海2024年一年就有8万多逝者的骨灰撒向大海,海葬不仅费用低(几百到几千元),还能获得政府补贴。花葬、树葬等生态葬法也逐渐被接受,这些方式不仅省钱,还符合环保理念。
且近年来不少名人也选择“简办”。琼瑶选择花坛葬,大S选择塔葬,普通人更没必要打肿脸充胖子。
而除了生态葬,数字化追思方式也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
发个链接给亲戚朋友,人在国外也能点蜡烛刷屏,连白花都不用买。树葬更受欢迎,清明节带孩子野餐顺便看看“爷爷那棵树”,比挤在公墓里烧纸钱舒服多了。
殡葬企业也在尝试转型。用1张照片和1分钟语音就能合成人物视频,号称“数字重生”。
虽然这些新技术还不成熟,但代表了行业转型的方向。虚拟墓园、在线祭扫等服务,让怀念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特别受到海外华人的欢迎。
当然了面对殡葬行业乱象,实际政府也开始出手整治。
2024-2025年的“殡葬领域整治”对行业进行了规范,墓价制定随意、违规销售等乱象得到整顿。很多投资人认为,未来经营性墓地将受到更严格的管制和限价政策。
上海、无锡等地推行海葬生态葬奖励政策,对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居民给予2000元左右的奖补。这些措施都鼓励了更多人选择绿色殡葬方式。
苏州曾经推出过墓地限购政策,昆明某陵园尝试推出“墓地按揭贷”,最长贷款10年,利率高达9%,这些荒唐现象正逐渐成为历史。
只得说如今的年轻人不再执着于一块小小的石碑。
他们选择海葬、树葬、花坛葬,甚至数字追思。哀伤不必被克服,而是可以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对逝者持续的爱。
参考资料:
国内首份殡葬企业参与公益白皮书发布,唤醒行业更多公益力量——澎湃新闻
更新时间:2025-09-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