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施免签政策以来,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前来观光,光今年上半年就有1364万外国游客通过免签方式入境,如今在地铁、胡同、景区和餐厅等场所,随处可见外国游客的身影,有时甚至觉得自己才是老外。
虽然这样可以提升我们国家的旅游业,也能让外国人了解真正的中国,打破西方某些媒体对中国的无端抹黑,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这么多外国人涌入,也会带来不小的挑战。
这么多外国人来华旅游,对中国真的是好事吗?都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过去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其实并不怎么好,主要还是因为西方媒体多年“编故事”的结果,在他们眼里,中国就像是一个充满灰尘的老国度,有不少的名胜古迹,但城市脏乱差,人冷漠,网络还不自由,可是现在不一样了,自从中国逐步放开免签政策,很多外国人亲自来了趟中国后,才发现:这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不少外国游客一开始都是抱着来看看就走的心态,结果来了以后,直接“真香”打脸,一对法国夫妻,本来计划只待五天,结果玩到第十五天还不想走,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录视频时激动得不行:我们原本以为只是看古迹,结果却被这儿的生活彻底惊艳了!
最让外国人对中国念念不忘的,不是大家熟知的故宫或者长城,而是无法复刻的安全感,凌晨三点走在城市街头,不会遇到醉鬼闹事,也没有可疑人尾随你,就连手机随手塞裤兜里都不用担心会被偷走。
而且中国的民众也并不像西方描述的那样不友好,就算一句中文都不会说,也能靠工作人员配合翻译软件,比划来比划去帮你处理问题,一个来自澳洲的年轻女生分享自己的经历,说她手机和充电线落在景点的长椅上,回去找时发现有个中国女孩还坐在那儿,一直在等她归还。
反观美国,有哪个家长敢放心让10岁的孩子独自走几条街去超市,在欧洲手机掏出来看个两眼就可能被抢走,很多城市夜晚连出门散步都要小心可能会撞上街头的流浪汉。
除了让人心安的安全感,还有一个让外国游客震惊的点,极致的科技便利。一句话总结就是:在中国,只要有一部手机,就可以畅行无阻,你去美国的超市,还得一边排队,一边等收银员慢悠悠地手动录入价格,刷卡完了还要签个字拿张纸质小票,流程慢不说,有时候机器还出错,搞得人一肚子火。
但是这么多外国人进入中国真的是好事情吗?
说到外国游客带来的红利,不少商家笑得合不拢嘴,酒店民宿的预订量飙升,小吃摊的营业额翻倍,甚至就连老胡同里的茶馆也火了一把,生意好到要提前两天预约。
但热闹归热闹,问题也跟着来了,有些游客是带着真心欣赏来的,有些却是蹭吃蹭喝蹭体验,尤其是那帮打着“穷游”旗号的年轻人,为了省钱什么都敢干,有人在公园野餐后满地垃圾不收,有人在地铁上脱鞋盘腿,甚至还有人把景区厕所当成洗澡间。
一旦有人提醒他们注意点礼貌,他们还一副我听不懂中文的模样,瞬间让人火冒三丈,更夸张的是,有老外在景点乱写乱画,把英文字母刻在长城砖头上,美其名曰留下纪念,还有人在饭馆吃完不结账就走,有些人仗着“外国人”的身份,行为肆意妄为,但是在中国却总有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服务人员因为怕麻烦而选择忍让。
这种宽容本来是好事,但被滥用了就成了纵容,中国是讲礼仪的国家,接待客人是我们的传统,但再热情也有底线,外国人在中国的行为一旦过了头,哪怕只是少数人,也会让整个群体的形象打折扣。
除了这些不礼貌的行为,还有一些值得考虑的问题,比如说咱们的公共服务系统,能不能扛得住这么多新增的人流?尤其是像一线城市,资源本身就比较紧张,无论是医疗交通还是住房,如果外国人长期大量涌入,不光是游客,还有可能定居的创业的,这会不会对原有的城市运行节奏造成压力?
再有一个大家越来越关注的话题,文化认同感,一开始大家可能觉得外国人来中国,是短暂旅行,拍拍照发发社交媒体,没什么大不了,但其实不少人是奔着长期生活来的,有的甚至直接在中国安家开公司,这种跨文化接触,当然可以带来多元交流,让社会更开放,但也会带来一些挑战。
这几年,其实已经有不少关于外籍人士与本地居民之间发生摩擦的新闻,有时候不是恶意,而是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但影响却实实在在,我们当然希望中国越来越包容国际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放弃自我原则和社会底线,怎么在尊重差异的同时,守住我们自己的价值观,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从国家角度讲,我们当然希望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打破偏见促进交流,这是软实力的一部分,而从普通人的角度,我们也需要一颗平常心,不是所有外国人来都是“高贵来宾”,也不是所有老外都会有不文明的行为,大部分都还是友善的。
但免签政策并不是无限制的开放,接纳外来文化也不等于抛弃我们自己的传统和价值观,真正的强大,不仅是让他人愿意靠近,更是懂得如何在尊重中守住自己的底线和边界。
未来几年,中国的旅游热潮无疑会继续升温,你可能不久后就会发现,走在家门口的便利店里,听到的已经不仅仅是本地方言或普通话,各种外语也会开始交织其中,但是不管外部世界如何接近我们,始终要牢记:世界在变化,而我们要变得更加稳健和智慧。这才是我们真正走向未来的底气和力量。
中国是一个越来越开放的国家,我们欢迎世界,也愿意被世界了解,但这个过程不是单向敞门,而是双向选择,只有在热情与秩序之间,找到最舒服的距离,中外交流这条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