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两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下水!挖走黄河下游泥沙,是否可行?

前言

2025年8月底,江苏启东的造船厂里,响起了震耳的鸣笛声。不是普通的船下水仪式,而是两艘堪称“国之重器”的海上巨兽——“通浚”号和“浚广”号——正式下水。

消息一出,国内外媒体的目光瞬间聚焦:这两艘挖泥船,不但号称亚洲最大,个头加起来比两艘航母还长,关键是,它们能一口气吞下3.5万立方米的泥沙,挖掘深度能下潜到120米,简直就是疏浚界的“怪兽级玩家”。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太强了!是不是可以拿来搞定黄河淤积的问题?”但这事,远比它听起来复杂。

两艘“大家伙”的诞生,背后是一段百年追赶史

说白了,这两艘船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挖泥,更像是我国造船工业一次高调的“亮剑”。

谁都知道,挖泥这活儿,不是掏个铁锹就完事。要应对深海复杂地形、强劲的洋流,光靠人不行,靠设备更得“硬核”。过去一百年,这一块我们是走了不少弯路的。

早在1921年,我国才刚刚进口第一艘耙吸式挖泥船,当时连图纸都看不太懂,操作基本靠“洋师傅”。挖泥工程这种“重型活儿”长期被欧美国家把持,我们只能靠进口设备干活儿,价格死贵不说,关键是人家技术卡着脖子,几年换一次零部件都得排队。

直到近些年,随着“天鲸号”等国产疏浚船的陆续服役,我们才逐渐翻身。但“通浚”“浚广”这两个新面孔,更像是我国造船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跃。

这俩船有多牛?打个比方,它们的高压耙吸系统能制造出相当于五吨重物压在手掌上的水压,还全程智能操作,一个人就能远程操控整艘船。这放在以前谁敢想?

更关键的是,整船国产化率高达95%,几乎摆脱了对进口件的依赖。用船厂负责人话说:“这是一艘可以出口给欧洲的船,而不是反过来。”

黄河能靠它们“挖干净”吗?别想得太简单

新闻一出,很多人都激动了:“是不是可以直接开到黄河去,挖干净就清净了?”但稍微了解点黄河情况的人都知道,这么想太天真。黄河的淤积问题,不是靠几艘大船就能“一劳永逸”的。

黄河年年泥沙多得惊人,下游每年新增一亿吨泥沙,累计已超过30亿立方米。就算“通浚”“浚广”24小时连轴转,也得十几年才能勉强削掉一部分。而且,这还不是最难的——最怕的是“瞎挖”。

黄河底下的泥沙,不是你想挖就能挖。它像秤砣一样压着河床,牵一发而动全身。你要是没搞清楚水文结构,乱动一铲子,搞不好整个河道就改道甚至决口了。

那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所以说,靠船治河,听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得格外谨慎。更不能把希望全押在几艘“大块头”上。

治黄从来不是靠一把铁铲,而是一整套“组合拳”

说到底,治理黄河这事,从古到今都是一门“系统工程”。我国历史上治黄经验非常丰富,但真正搞出成效的,都是多管齐下、长期投入的成果。

比如说,上游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这几年种树种草搞得特别狠,泥沙源头大大减轻;再比如中游的小浪底水库,通过“调水调沙”工程,把泥沙一波波冲走,让下游河床平均下降了3米;这些工程效果虽然慢,但胜在稳、准、长远。

国外的做法也挺有意思。荷兰人面对洪水,不是硬扛,而是主动“让水有地方去”,搞湿地、开分洪区,给洪水多点缓冲;德国在莱茵河搞“分段轮休疏浚”,哪段挖、哪段养,计划得妥妥的,不光看工程,更看生态。

这些经验的共同点就是:别想着靠一台机器就解决所有问题,得靠人和自然之间找到一个新平衡。

“通浚”“浚广”的意义:不只是挖泥,更是国家底气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不能靠这两艘船彻底解决黄河问题,那它们到底有啥价值?答案其实很简单:它们是我国高端制造的“代言人”,是展示我们深海工程能力的“门面担当”。

你看,这几年我国在海外港口建设、海上油气开发、填海造陆这些领域越来越吃香,很多国家都在主动找我们合作。为啥?就因为我们有这类能打硬仗的“重型家伙”。

“通浚”“浚广”的出现,不光是为了黄河,更是为了整个蓝色经济的未来。它们就像是我国科技跃迁的缩影,也是我们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一张底牌。

真正的“治河”,是科技+智慧+制度的协同作战

说到底,黄河的问题,不能靠哪一台机器“顿悟式”解决,而得靠一整套战略思维。国家提出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说白了就是这么个思路:在源头搞减法(少产泥),在中游搞调控(调水调沙),在下游搞修复(生态重建)。设备再先进,也只是这套方案中的一环。

比如河南郑州段,最近几年大力退耕还河,修建湿地、恢复生态系统,再结合卫星遥感技术精准定位泥沙堆积点,精细到每一个弯道和滩涂,再配合“通浚”这样的大船开展局部疏浚,才是真正的“科学治河”。

说白了,这两艘船就是支点,不是终点。它们不是万能的,但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干对了事,就能发挥巨大的价值。

结语

黄河不会因为两艘大船下水就立刻告别“悬河”身份。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这两艘船,告诉世界:我们有技术、有装备、有智慧,也有战略定力。

“通浚”“浚广”是能力的体现,更是信心的象征。它们的下水,是我国制造业走向深海的一个新起点,也是我们守护母亲河的一份庄严承诺。未来的黄河,不会靠一艘船“挖通”,但一定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慢慢变得更稳、更清、更安。

真正的答案,不在泥沙里,而在我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科技的信任、以及对制度的坚持。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工程战,更是一场国家意志、技术实力与生态智慧的长期较量。而我们,正站在这场战役的最前线。

参考资料

上观新闻 水上大国重器逐梦深蓝!2艘亚洲最大耙吸挖泥船顺利下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9

标签:科技   挖泥船   黄河   泥沙   下游   我国   工程   大船   国家   说白了   深海   生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