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圈炸了锅,但这一次,不是普通塌房,是国家级“雷霆劈下”。
央视发声、国务院新闻办亲自点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公开表态——这几位坐拥千万粉的头部主播,从“带货之王”直接变成了“失信黑名单”,彻底无缘复出。
更细思极恐的是,这不仅是几个网红的覆灭,更是中国直播电商行业一次里程碑式的整顿。
要说这几年谁的直播间最热闹,“东北雨姐”和“三只羊”的小杨哥肯定榜上有名。
雨姐靠着**“质朴农家人设”爆红,视频里是土炕、院子、老伴的拌嘴日常,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真诚”和“烟火气”;小杨哥则走“砍价宠粉”**的人设,在直播间里左手砍价右手送礼,简直不要太会拿捏粉丝心理。
然而,这两块金字招牌背后,竟是货不对板、虚假宣传、人设造假的连环骗局:
这不是偶发的质量问题,而是一套成熟的“人设营销+虚假选品”模式。
今年,对于这类“人设+带货”的头部主播来说,监管的尺度明显变了。
央视《焦点访谈》派记者卧底取证,把雨姐的“农家院”拍了个底朝天——几十万月租的“道具小院”,台前幕后反差巨大。
紧接着,国务院新闻办在**“十四五规划”进展发布会上,直接点名批评。要知道,这已经不是地方执法层面,而是国家权威场合的集中问责**。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罗文在会上明确表态:
“对违法违规的直播带货行为,将纳入重点监管,对屡教不改的劣迹主播将列入行业黑名单,限制其从业资格。”
结合行政处罚公开信息,雨姐个人被罚165万元,涉事厂家被罚671万元并停业整顿;三只羊合肥公司更是被罚近6900万元,并限期暂停直播业务整改,违法所得全部没收。
这波处罚力度,用业内人的话说,是真正‘打到肉疼’。
很多人好奇,劣质带货的主播那么多,为什么雨姐和小杨哥会成为被重点处置的“典型”?
我梳理了这次事件里的几个深层因素:
作为财经时政观察者,我注意到,这类事件并不是个例,而是直播电商行业野蛮生长阶段的必然产物。
直播间的高毛利,来自三个核心“灰色环节”:
头部网红掌握了流量入口,而供应链方为了抢占坑位费,往往不惜以低质低价供货,双向“配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以雨姐的粉条为例,木薯粉每吨比红薯粉便宜2000元以上,日销几万单,利润差额是天文数字。
从地方市监局到中央新闻发布会,这次事件体现了当前监管的三个新趋势:
对行业来说,这意味着带货不再只是内容运营,而要同时接受食品安全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多重监管部门叠加审查。
事件进入处罚期后,这几位主播各自尝试过“刷存在感”:
可以说,舆论环境和政策态度,双重堵死了复出的路。
自这两大案例被查处后,直播圈明显“收敛”了很多:
而供应链端的变化是:上游厂商开始警惕虚假宣传的法律风险,部分品牌要求主播在合同中承担连带责任。
直播带货,是过去五年中国零售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23年直播带货市场规模突破4.9万亿元,占社交电商交易额超过六成。
但野蛮增长的代价,是劣质品通过粉丝信任快速渗透市场。这些问题如果不被整顿,将造成三方面的长远损害:
因此,国务院层面的出手,本质上是一次为直播行业“洗牌、清盘、归位”的长线动作。
可以预计,未来直播电商行业将进入准入门槛提高、主播职业化、供应链透明化的阶段。
这意味着,“会喊话”不再是核心竞争力,选品能力、供应链管控能力、合规意识将成为职业主播的基本素质。
雨姐、小杨哥式的故事,在直播电商的兴起期也许能短期吸粉,但在行业进入洗牌期后,这种模式注定会成为反面教材。
国家的态度已经很明确——消费者信任不能沦为割韭菜的镰刀。
未来的直播电商,能长久生存的,一定是那些货真价实、敢于接受全链路监管的团队。
这既是对消费者的负责,也是对行业长期健康的投资。
你觉得——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参考资料与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08-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