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火得不得了,很多中国人觉得去那边能过上好日子,于是拼命想办法拿日本身份,有人出国打工,有人办婚姻移民,只求混个“金饭碗”。
可几十年后,日本经济不行了,物价高、工资低,生活压力大得吓人,反倒是中国这些年发展飞快,高铁、移动支付、基础建设都甩日本几条街。
这时候很多拿了日本国籍的华人突然想回来了,他们后悔了吗?是日子过不下去了?国家还会不会欢迎他们?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医疗条件改善、生活也开始相对稳定后,人口的增长迎来了一个高峰期。
但是当时的就业岗位有限,劳动人口慢慢超出了岗位供给,就业成了不少家庭面临的难题。
许多家庭因为这样的情况不得不开始寻求另外的“路”,不少人都将目光投向了外国。
而这时日本正值泡沫经济的巅峰时期,这让许多人挤破脑袋都想前往日本。
甚至不少在日留学生,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打三份工,手指被清洁剂泡得发白,腰累得直不起来,只为赚取学费和生活费。
在当时前往日本的人心中,拿到日本国籍是最重要的事,只要拿到手,就意味着跨越了“壁垒”,从此就能拥抱“开挂”般的光明前途。
完善的医保体系、稳定的福利政策,还有在日本稳定工作的“正式”身份,不用再为签证到期而焦虑。
至于在加入日本国籍时必须签字声明“自愿放弃中国国籍”这一条,在当时的许多人眼里,更像是一道无关痛痒的程序。
但是这些人应该怎么都想不到,“美梦”竟然醒的这么快...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日本经济以惊人的速度下跌,曾经繁华的城市瞬间进入寒冬时期。
股市断崖式下跌,房地产市场一泻千里,无数企业为求自保掀起裁员潮,街头随处可见无处可去的人。
那些靠着多年打拼开起小餐馆、杂货店的华人老板,只能眼睁睁看着客人减少,营业额断崖式下跌,店铺也接二连三倒闭,毕生积蓄最后都付诸东流。
更令人绝望的是房地产市场的崩塌。不少华人曾在经济鼎盛期咬牙贷款买下房产,在一夜之间蒸发大半,甚至低于未还清的贷款,瞬间变成沉重的负担。
即便是技术精湛的老师傅们,最后也逃不过“非我族类”的隐形壁垒。
不仅如此,当时日本的房贷并不便宜,月供最少都需要两三万人民币,这甚至还只是老旧地方的“鸽子笼”公寓。
这时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抛弃的故土,竟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他们还在为生计发愁,面对日本几十年没有变过、略显拥挤的街道发呆时,故乡的小县城都已经修起了宽阔的马路。
甚至在许多曾经非常落后的地区,如今都已经通上了高铁,曾经需要半天甚至一天的路程,如今只需要几个小时。
当他们还在用现金支付,为下班没有饭只能去便利店发愁时,国内早已开启一部手机走天下的时代,有的地方就连路边的公共座椅都有无线充。
与国外外卖不同的是,国内外卖的效率十分高,30分钟内送达已经是常态,价格也非常划算,慢慢地就连买各种东西都开始叫起外卖。
如今国内早已经不是当年经济匮乏的国家,现在你只要肯付出劳动,不管在哪,都能找到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
这种翻天覆地的反差,让早年所有前往异国他乡的人全都低下了头。
他们心心念念追逐的 “未来”,那个随处可见繁华的远方,竟然就在自己当初毅然转身离开的故乡。
早年去日本打拼的华人们,有许多都已经步入晚年,都在想他们是不是到了该回国养老的年纪。
人老了以后,对故乡的眷恋就越来越深,总觉得在异国他乡少了一份归属感,只有回到故土才能“心安”。
可等他们真的开始打算回国时,才发现出国简单,回国的路可就难了。
他们早就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日本人”,要想回国只能选择拿“中国绿卡”,但是中国绿卡可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拿到手的。
你要么就是对国家有着非常非常高的贡献,要么你就要纳超乎想象的税,并且流程非常繁琐,时间也长的离谱。
这也让更多的华人们知道,国籍并不是想换就能换的。
当年为了“发达国家的身份”毅然抛弃自己的中国国籍,最后却想回到中国享受良好的福利与保障,这是不可能的。
他们的人生早就在几十年的异国颠簸中被磨去了锋芒,故乡所有的一切都在日复一日的“妥协”中慢慢淡去,当年被视为“天堂”的地方,终究褪去了曾经光鲜的色彩。他们也回不去曾经的中国,融不进当下的日本,成了一个在两个国家的记忆里都找不到完整位置的人。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