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札,这篇聊聊市场上的面包,之前人们总说“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可现在有些面包的价格,已经贵到超出普通人的认知。

一块面包都能卖到128元,价格波动的离谱程度,甚至比黄金还让人摸不着头脑,不光是这种天价单品,网红面包连锁店的消费也不便宜。
B&C人均消费59元,JOJO丹麦下午茶人均45元,UH祐禾人均47元,即便如此还是有大把人愿意排队五个小时抢购,甚至转头从黄牛手里加价购买。
面包凭什么卖这么贵?是商家玩饥饿营销的套路,还是精准踩中了情绪经济的风口?

这些因素确实都占了一部分,但小小面包的背后,其实藏着更深层的经济学逻辑,更关联着国家的民生保障智慧。

面包起源于欧洲,在法国,可颂、法棍、全麦面包这些日常主食,市场均价长期稳定在1至2欧元。

2022年地缘冲突打破了这份稳定,黄油、牛奶、小麦等原料价格大幅上涨,面包价格罕见地突破3欧元。
这可不是小事,法国政府当即启动财政补贴,很快就让面包价格回落到1欧元以下,不止法国,德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也都这么做,拼尽全力稳定面包价格。
之所以这么重视,核心原因就是面包是欧洲人的主食,属于生活刚需,普通人对经济的第一感受,往往就来自食品物价的变动,这也是CPI指数一直被重点关注的原因。

二战后德国经济研究所做过一份报告,结论很明确:民众对通胀的感受越强烈,思想上就越容易走向激进化。
毕竟“50万马克买一块面包”的恶性通胀阴影,至今还刻在欧洲各国的集体记忆里,说到底“仓廪实,天下安”的道理,放在全世界都通用。

搞懂了欧洲的逻辑,就不难理解中国的面包为啥能卖高价,咱们的主食从来不是面包,而是大米和面粉,在我国的CPI构成中,食品类权重接近三成,其中占比最大的就是粮食。

近十年来不少物价涨了几倍甚至几十倍,但大米和小麦的市场均价,始终稳定在每斤3至5元,这份稳定不是凭空来的,背后是国家从战略层面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
最新的“十五五”规划建议里,首次写入了“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的概念,粮食安全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要养活世界20%的人口,可耕地面积只占世界9%,面对这样的先天条件,国家只能拼尽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一边是搞基建,通过东北黑土地保护、南方红壤酸化治理、大西北沙地整治等一系列工程,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
另一边是攻科技,一代代农业人攻坚克难,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到63.2%,良种覆盖率超过96%,硬生生提高了粮食单产。
双管齐下我国的口粮自给率超过100%,库存也十分充足,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占粮食总库存的比例超过70%。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享受着一项全球少有的隐性福利,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便宜又新鲜的蔬菜。
这背后是我国花了40年时间,靠“菜篮子工程+绿色通道+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搭建起的一张完善的蔬菜保障网络。

正是国家把粮食安全当成基本人权来守护,才让我们有底气把大米、面粉、蔬菜这些民生必需品的价格,牢牢控制在安全、稳定、优惠的区间。

搞清楚了这些,再看那些“面包刺客”的高价逻辑,就一目了然了,它们卖得贵,不是因为原料多金贵,也不是工艺多复杂。
核心原因很简单:在粮食、蔬菜这些民生底线被牢牢守住后,面包属于非刚需消费,本质上就是“在商言商”,商家定多少价,全看市场买不买账。

光明网:128元一个!有人排队5小时……网友:这么贵不如吃个馒头
有人愿意为了打卡、社交排队五小时,有人愿意花高价从黄牛手里买,说明这个价格有市场支撑,既能满足一部分人的消费需求,又能拉动消费,对市场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其实高价面包的存在,更像是一种民生幸福的佐证,当大家不用为米面油这些刚需发愁时,才有余力追求面包这类非刚需的消费体验。

这背后是国家默默守护的民生底气,也是我们能安心享受多样消费的根本原因。
光明网 2025-10-27 128元一个!有人排队5小时……网友:这么贵不如吃个馒头
更新时间:2025-11-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