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和港口继续交易,李嘉诚拒卖“国家队”,官媒:通敌卖国

长和港口继续交易,李嘉诚拒卖“国家队”,官媒:通敌卖国

一、交易风波:一场牵动国运的资本博弈

当97岁的李嘉诚以228亿美元将长和集团旗下43个港口资产打包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时,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交易,瞬间被推上中美战略博弈的风口浪尖。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与克里斯托瓦尔港,作为全球贸易的“咽喉要道”,承载着中国21%的商船货运量。而美国资本接盘后,可能通过抬高通行费、限制中国船只优先权等手段,直接威胁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供应链安全。

长和集团声称这是“纯粹商业行为”,但交易时机与地缘政治高度重合——特朗普政府多次叫嚣“夺回巴拿马运河”,甚至以武力威胁巴拿马政府配合美国战略。贝莱德CEO劳伦斯·芬克在交易期间频繁出入白宫,更让这场交易蒙上“政治操盘”的阴影。

二、官媒定调:触碰国家利益红线的“资敌”行为

面对长和的“执迷不悟”,中央态度坚决。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与外交部连续发声,以“两个不得”严令叫停交易:“不得规避审查,不得实施集中”。5月1日,《大公报》更是以《执迷不悟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为题,直指长和“置国家安全于不顾”,将战略资产拱手让予美国的行为无异于“通敌卖国”。

官媒的批判并非空穴来风。根据《国家安全法》与《反垄断法》,涉及关键基础设施的跨国交易必须接受审查。巴拿马港口作为中国贸易的命脉节点,一旦被美国资本控制,可能成为遏制中国的“经济绞索”。中央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更是厉声警告:“出卖国家利益者,必将背负历史骂名!”

三、李嘉诚的“商人逻辑”与国家的“生存逻辑”

长和集团强调交易带来190亿美元现金流,可优化资产配置。但对国家而言,这笔交易的本质是“用短期套现置换长期战略安全”。李嘉诚的资本版图中,仅12%收入来自中国,其“国际化”背后是数十年依托中国政策红利的积累。如今,在中美“你死我活”的对抗态势下,这种“吃饭砸锅”的行为,彻底暴露了其商业逐利的无底线。

反观华为、TikTok等企业,面对美国围剿时宁损千亿也要捍卫核心技术,彰显了“商人有祖国”的底线。而李嘉诚的选择,不仅与其早年“爱国商人”形象背道而驰,更被网友嘲讽为“霍英东运物资援朝,李嘉诚卖港口资敌”。

四、法律铁拳:国家利益的最后防线

中央的警告绝非虚张声势。根据《香港国安法》,若交易被认定“勾结外国势力危害国家安全”,长和将面临法律严惩。此前,中国已叫停多起威胁战略安全的国际并购,如半导体领域关键交易。此外,巴拿马政府审计发现长和港口运营存在违规,可能直接剥夺其经营权,令交易彻底“流产”。

即便交易强行推进,中方仍可通过反垄断审查、数据安全监管等手段施压。例如,港口智能管理系统涉及全球航运数据,其流向可能触发《网络安全法》审查。

五、时代的叩问:企业家的国界在哪里?

这场博弈撕开了全球化退潮下的残酷真相:商业无国界,但商人必须有祖国。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打压中资企业时,中国市场的企业若在关键领域“配合美国战略”,无疑是自毁长城。

李嘉诚的抉择,实为跨国资本的“教科书式反面案例”——在大国角力中,企图以“纯商业”之名规避政治风险,最终只会沦为博弈的牺牲品。正如《大公报》所言:“商业力量与国家命运始终交织,背叛者必遭反噬。”

结语:国家利益,不容交易的底线

长和港口交易的僵局,不仅是一场资本与政治的较量,更是一次对国家认同的拷问。当“李超人”的财富帝国与民族利益冲突时,答案早已刻入历史:没有国家后盾的资本,终是无根浮萍。中央的敲打,既是对李嘉诚的警示,亦是对所有企业家的告诫——在民族复兴的大旗下,唯有与国家同频,方能行稳致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5

标签:财经   国家队   港口   美国   中国   巴拿马   国家   资本   战略   巴拿马运河   商业   商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