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签了,1周内生效,真正赢家是中美友谊,美国对华称呼升级

特朗普越霸凌他国,反而是美国越离不开中国,看似美国大赢特赢,实则真正赢家是中美友谊。

7月底,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一项针对全球多国的新一轮关税行政令,内容涵盖范围广、目标明确:凡与美存在“严重贸易失衡”或“能源合作不透明”行为的国家,都将受到惩罚性税率的限制。预计这些关税将在一周内生效。

在这个文件中,巴西、印度、墨西哥甚至部分欧洲国家都被列为潜在目标,而中国,竟然不在名单之列。与此同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却突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反常态,不再使用“压制”、“遏制”这些词汇,反而公开称赞中国为“伟大的国家”,并透露美国曾准备实施12项针对性措施,但考虑到中方态度强硬、毫不让步,美方选择“暂缓观察”。

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动作形成了鲜明对比:一方面是高举关税大棒,对多国发难;另一方面却对中国突然“软化”,主动降低调门。

而且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对华称呼的升级发生得非常悄无声息,却又意义非凡。过去几年来,美方在各种公开文件和发言中多以“竞争对手”“系统性挑战者”描述中国,如今却用了“伟大的国家”这种正面词汇,实属罕见。

特朗普政府一边高调发难,一边低调示好,究竟在打的是什么算盘?

特朗普政府在处理外交问题时向来强硬,尤其是在关税、制裁这些传统领域,常常“开口就加税”,目的就是让对手知难而退。但现实早已证明,这套剧本在中国身上根本行不通。

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从大豆、光伏产品到半导体设备,美方不断加码,中国则步步为营、坚决反制。几年下来,美国不仅没能撼动中国的核心制造能力,反而让自家通胀火上浇油、企业供应链一片混乱。

这次贝森特“撤回12项制裁筹码”的操作,说明了一件事——美国已经开始意识到,继续在中国身上压榨谈判红利,只会适得其反。

与此同时,随着特朗普对其他国家强行加税的动作频频落地,美国的国际形象正变得越来越孤立。法国、德国等盟友表面上保持外交礼仪,私下却怨声载道;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重新审视与美国的经贸关系。

这时候,美国的确开始反思:在这种“人人自危”的局势下,中国是否仍是那个“可以牵制”的对象,还是反而是一个“必须依赖”的力量?

我们再来看特朗普这次行政令中的另一个细节——对巴西的关税最终只定为10%,远低于之前威胁的50%。

为什么?因为他搞错了数据。美国对巴西不是贸易逆差,而是顺差。贸然加税,只会伤到自己。特朗普虽极端,但也不是毫无逻辑可言,他以“美国利益”为导向,只要发现风险超过收益,就会暂时收手。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中国。

美国是全球最大芯片供应国,中国则是全球最大芯片消费市场;美国需要中国稀土,中国需要美国航空设备;美国希望借AI、半导体维持科技优势,中国正在加速技术自主突破。这种相互“掐脖子”的局面,不是谁能压倒谁的问题,而是谁先回归理性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对中国的“称呼升级”就不只是语言修辞,更像是对中国力量的一种承认,对中美关系风险的某种缓和尝试。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中美关系的升温,靠的真是特朗普的“胡来”?

表面看确实是个悖论。但细细一想,还真有几分道理。

因为越是折腾得凶,美国就越容易陷入孤立;越是失去盟友,特朗普就越发发现:中国其实不是敌人,而是某种意义上的“平衡支点”。

而中方的态度也始终如一——不挑战、不对抗、讲规则、讲合作。这种理性和定力,反而成了特朗普政策的“镜子”:一边极端,一边稳重,对比之下更显清醒。

比如中国驻美使馆最近举办的匹克球青少年交流活动,就是一个很有象征意义的信号:即便在政治上“刀光剑影”,中国也不放弃民间、文化、青年层面的交流;即便在面对制裁和威胁时,也从不主动断联、破局。

这其实就是中国外交的核心逻辑:以稳定压倒极端,以长期博弈破解短期威胁。

而这样的态度,最终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对手的策略选择。

美国今天的政策看起来像个大拼图,一边打压、一边示好;一边签字制裁、一边软化称呼。其实并不难理解——这恰恰是世界格局重构过程中的“混乱过渡期”。

以往美国在全球一家独大,可以不讲代价就做决策。但今天,无论是俄乌战争的持续、还是中东局势的紧绷,又或者全球“去美元化”的加速,都让美国必须重新评估每一个外交动作的后果。

而中国正是在这种格局变化中站稳脚跟的典范。没有主动挑衅,却始终守住底线;不搞阵营对抗,却不接受胁迫妥协;愿意合作,但不被“工具化”。

所以,当美国一边“咬牙威胁”,一边“暗送秋波”的时候,或许正是一个真正的信号:中国不是问题本身,而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如果说这次特朗普签署的新行政令意味着全球经济再度面临关税冲击的风险,那么贝森特的态度转变、以及“伟大国家”的公开称呼,则让人看到了中美关系中仍然存在的一线希望。

现实比意识形态更有说服力,利益比空洞口号更能维系合作。当美国越是挥舞霸权大棒,越是发现四周人心涣散时,才越能理解中美关系的真实价值。

所谓“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如果特朗普真的在一次次胡作非为后意识到合作比对抗更有意义,那这场局部的“让步”,就不只是一次妥协,而是一次政策反思的起点。

也正因为如此,特朗普再怎么折腾,最终推动中美走近的,可能恰恰是他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5

标签:财经   中美   友谊   美国   赢家   中国   关税   巴西   中美关系   美方   态度   国家   外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