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显卡要变“空调室外机”?4090到5090,堆料背后等于真焦虑

“现在的显卡是越做越大了,再这么堆下去,下次换卡是不是得给机箱旁边装个空调室外机?”

逛显卡论坛时,这句调侃总能引发一堆玩家附和。

点开图片对比更直观:前几年的RTX4090已经需要双风扇+厚重散热片,而刚发布的RTX5090,即便官方号称“体积压缩”,电源接口和散热模组的尺寸仍肉眼可见地膨胀,功耗直接飙到了575W,比上代足足多了125W。

显卡“越长越胖”的背后,是整个算力行业绕不开的尴尬:曾经靠技术创新实现指数级增长的GPU,如今渐渐陷入了“堆料换性能”的怪圈。

从4090到5090的升级轨迹,恰好暴露了这场算力革命的瓶颈与转机。

从“技术飞跃”到“堆料凑数”,GPU的升级困局

十几年前的GPU升级堪称“隔代如隔山”。

2010年的GTX480到2012年的GTX680,制程从40nm跳到28nm,性能直接翻倍,而功耗反而降了20%。

那时候玩家盼新品,盼的是“用同样电费换双倍体验”。

但从RTX4090到RTX5090的变化,却让这种期待打了折扣。

英伟达发布会宣称50系性能是40系的1.5到3倍,但玩家实测后发现,这水分不小——所谓的“性能暴涨”主要靠DLSS4技术“凑数”,真实的光栅化性能(就是显卡原生的图形处理能力)提升只有30%到50%。

更关键的是“每度电的性能”(每瓦特FLOPS)几乎没涨,相当于想多干活,就得多交电费,还得搭个更强的散热。

玩家的调侃并非空穴来风。

RTX5090已经用上了10根导热管+双11.5cm风扇的豪华散热,虽然公版号称“双槽设计”,但第三方厂商为了压得住575W的功耗,推出的非公版型号大多变成了三槽厚度,长度接近35厘米,比很多小型机箱的宽度还夸张。

有网友算过:如果未来性能提升还依赖功耗翻倍,5年后的显卡可能真要配上独立的散热外机,和空调室外机做邻居了。

有人说:“等AI原生游戏普及,显卡再大也值得。”

但真要做懂AI的游戏,可不是单纯把显卡堆大就能解决的。

所谓“AI原生游戏”,不是让AI替你打怪那么简单。

要是真像某些人想的“全靠AI撑场面”,那显卡恐怕真要变成“空调室外机”。

训练一个能驱动游戏世界的AI模型,需要的算力惊人——比如要让NPC有接近人类的反应,得用千亿参数的大模型,单张显卡根本扛不住。

业内测算,跑这类纯AI驱动的场景,需要万卡级别的集群支持,而一个万卡集群的功耗堪比一个小型工厂,单卡的散热压力可想而知。

好在游戏厂商没走“纯堆AI”的歪路。

英伟达的DLSS4技术就是个聪明办法:让显卡先渲染低分辨率画面,再用AI“脑补”细节,既能让《漫威蜘蛛侠》跑到200帧以上,又能省一半功耗。

移动端的芯片厂商更务实,联发科天玑9500运行《王者荣耀》时,靠AI超分技术把功耗压到2.8W,比刷抖音还省电,却能稳住120帧满帧。

这些例子都说明:真正的技术突破,靠的是算法和硬件的配合,而不是单纯把显卡做大。

玩家的体验也印证了这一点。

比起“能跑多高帧数”,大家更在意“能不能稳着跑”。

RTX4090玩《黑神话:悟空》开4K光追,前10分钟能跑60帧,10分钟后因为散热跟不上降频到45帧,这种“过山车体验”还不如帧数低点但稳定的表现。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能效比”——同样的性能,耗电越少、发热越低,才是真的好显卡。

移动端给PC上了一课:不堆料也能赢

当PC端显卡在“堆料大赛”里卷得火热时,手机芯片的竞争早已转向“内功比拼”,这或许能给GPU行业指条明路。

手机里的芯片可比显卡“憋屈多了”。

PC显卡能装几十瓦的散热风扇,手机机身就那么点大,主动散热功率通常只有7W,还不如一个台灯耗电。

要是学PC端堆料,别说性能了,机身都能烫到握不住,这倒逼移动端芯片厂商必须在“能效比”上做文章。

联发科的天玑9500就是个典型例子。

这款3nm工艺的芯片,虽然有4.21GHz的超大核,但实测《王者荣耀》半小时功耗才2.8W,比上代低了40%;跑《星铁》这种重载游戏,20分钟后才开始降频,比上代的“10分钟掉线”强了一倍。

它的秘诀不是堆核心数量,而是靠架构优化——让大核负责重活、小核处理日常任务,再用AI调度让算力“用在刀刃上”。

反观早期的安卓旗舰机,也曾陷入“堆参数”陷阱。

比如某款搭载骁龙888的手机,纸面性能超强,但一玩游戏就发热降频,被玩家戏称“火龙”。

后来厂商才明白:手机用户要的不是“跑分第一”,而是“玩一下午游戏不烫手”。

现在的旗舰机发布会,没人再只吹“峰值性能”,反而争相晒“连续两小时游戏帧率曲线”,这正是“去堆料化”的信号。

PC端其实已经开始学这个思路。

RTX5090虽然功耗涨了,但通过“10根导热管+双风扇直吹”的散热优化,把温度控制在了比4090还低的水平;国产显卡摩尔线程MTTS80,不追求核心数量碾压,反而靠自主架构实现“一张卡兼顾游戏和AI计算”,毛利率直接冲到70%以上。

这说明,算力行业的竞争正在从“比大小”转向“比效率”。

国产GPU不凑堆料热闹,靠“生态+集群”破局

2024年的数据显示,摩尔线程营收同比暴涨257%,沐曦更是狂增1354.9%,这些企业没靠“堆硬件”,反而靠“巧劲”打开了市场。

国产厂商的第一个突破口是“生态兼容”。

英伟达的护城河不是显卡本身,而是经营了20年的CUDA生态——全球3000万开发者都在用这套系统,换显卡就得改代码,成本太高。

沐曦直接研发了MXMACA软件栈,能兼容CUDA,开发者不用改代码就能用国产显卡;摩尔线程更彻底,把自家MUSA架构和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打通,形成“芯片+模型”的闭环。

就像安卓手机兼容苹果APP,用户自然愿意买单。

第二个突破口是“集群化算力”。

既然单卡堆料有瓶颈,那就把很多小卡“串”起来发挥大作用。

华为推出的Atlas超节点,能把上千张国产GPU连成一个“巨型单机”,通信延迟降低40%,计算效率反而比单张高端卡还高;山西移动的超节点机柜,64张国产GPU靠专用协议互联,效率直接翻了2.4倍。

这种“抱团取暖”的思路,绕开了单卡性能不足的问题,还能降低成本——万卡集群的硬件投入比买同等算力的高端卡省30%。

市场已经给出了反馈。

TrendForce预测,2025年中国AI服务器里的国产芯片占比将冲到40%,和进口芯片几乎平分秋色。

但是从行业趋势看,“堆料”只是技术突破前的过渡。

就像当年CPU从“拼频率”转向“多核协同”,GPU也正在从“单卡堆料”走向“系统优化”:软件上有DLSS这样的AI算法省功耗,硬件上有超节点技术提效率,材料上国产企业正在突破电子布等“卡脖子”难题。

再过几年,可能我们看到的不是“更大的显卡”,而是“更小的主机+更聪明的算力调度”。

对普通人来说,这场算力革命的意义不止于“显卡大小”。

国产GPU的崛起会让高端显卡价格更亲民,超节点技术能让AI大模型走进寻常百姓家,能效比的提升会让游戏本更轻薄、手机续航更持久。

就像现在用千元机也能玩光追游戏一样,未来的算力福利,终将落到每个消费者身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数码   英伟   焦虑   显卡   空调   功耗   性能   游戏   芯片   集群   技术   厂商   玩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