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逼日本道歉了,我们已不再执着于此”——
这句近日刷屏的言论,如同惊涛骇浪激起了舆论场的剧烈涟漪,有人痛心疾首,斥责这是“忘本的糊涂话”;
有人击掌称快,感慨“终于有人道破真相”,然而这场争论背后,实则暗涌着中国社会历经数十年沧桑后的巨大变化,要理解这种变化,需要从那些黑暗的历史长卷中抽丝剥茧。

相比于等待一个口头上的“对不起”,中国更明白,用实力站起来、让国家变得不可侵犯,才是告慰3500万亡魂的最好方式。
日本侵略的残酷性,它想摧毁的不只是财富
要说日本侵华和其他列强侵略中国有什么不同,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日本侵略的目标不是抢钱,而是“灭国”。
像英国、法国这样的西方列强,他们侵略中国是为了掠夺资源、打开市场,虽然可恨,但至少没有想过要彻底摧毁中华民族。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超过3500万。这一数字由党史研究室组织全国60万调研人员历时十年核实,一个省一个省地查,一个县一个县地核。
东北抗联战士在零下四十度的密林中与日军周旋,杨靖宇将军胃中仅存的棉絮和树皮,见证了人类生存极限的突破;南京城内,日军用机枪扫射手无寸铁的平民,将孕妇剖腹取婴的暴行被国际安全区委员会记录在案;

731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进行活体实验,冻伤测试、鼠疫传播、毒气攻击,超过3000名中国人成为“马路大”(日语“圆木”之意,即实验材料)。
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统计,而是无数家庭的破碎。1937年淞沪会战,上海南市在九日大火中化为焦土,5255家工厂被毁,8亿元损失相当于当时中国GDP的十分之一。

河北定县农民王德发的祖父在卢沟桥事变中中弹身亡,父亲在1943年河北大扫荡中被日军刺刀挑杀,母亲带着年幼的王德发逃难时饿死在太行山麓。这样的故事在华北平原上重复了千万次,形成一道道永远无法愈合的民族伤疤。
日本官方曾进行过20余次道歉,但每次道歉后都伴随着新的挑衅。1995年村山富市发表“村山谈话”,承认侵略历史并表达反省,但2005年小泉纯一郎六次参拜靖国神社,将写有“深刻反省”的签名纸撕得粉碎。

2025年日本初中教材将卢沟桥事变描述为“日中两军在北京郊外发生武力冲突”,完全掩盖日军蓄谋已久的侵略本质。731部队的活体实验被整段删除,吉林讲解员指着展柜中的炭疽芽孢标本说:“这不是普通大肠杆菌,而是经过冻干和二次活化的生化武器。”

这种历史修正主义在政坛蔓延。2025年11月,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公然宣称,若中国对台采取军事行动,可能构成日本“存亡危机事态”,并暗示将行使集体自卫权。
这种言论与1931年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的逻辑如出一辙——先制造借口,再发动侵略。东京街头,百名民众自发集会举着“高市辞职”“不需要煽动战争的首相”的标语,但政客们仍在靖国神社供奉祭品,将甲级战犯视为“英灵”。

中国的觉醒始于对历史伤痕的深刻认知,终于综合国力的质变。2008年汶川地震,全国在废墟上完成国道抢修;2022年泸定地震,军警与无人机协同六小时铺设应急通信链路。这种效率被联合国减灾署写入案例库,成为国家应急能力的象征。
经济领域,中国外汇储备突破3万亿美元,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升至全球第四,北斗导航系统覆盖230个国家和地区,C919客机斩获千架订单,万吨级海警船常态化巡航钓鱼岛。

科技实力的提升带来战略自信。2025年11月,面对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中国没有重复要求道歉的外交辞令,而是直接采取旅游预警、留学预警、贸易反制、军事演习、联合国致函等组合拳。日本经济损失上千亿日元,东京证券市场日经指数单日暴跌3.2%。
美日韩等国网友在社交媒体批评:“对中国无礼绝不明智”“日本已经输了”。这种转变印证了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的论断:“真正的尊重不是靠哀求换来的,而是靠实力赢来的。”

历史记忆正在转化为推动国家前进的动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哭墙前,小学生们争论“731”是基地编号还是部队序号,查阅资料后得出结论:
“那是罪行代号。”浙江义乌的王选女士用十六年时间打官司,提交3000页照片与病例、DNA检测报告,虽未获日本法院支持,却将庭审记录捐给博物馆,并开设免费科普小屋讲解病原微生物知识。她说:“气不长肌肉,我要让下一代先长本事。”

这种务实态度体现在中日关系的各个层面。2025年“铭记历史、面向未来”中日和平友好交流会在名古屋举行,两国学者共同研讨731部队细菌战史实;
在体育领域,中国男篮在亚洲杯预选赛中以100比58大胜日本,成都混团世界杯上以8比2横扫对手;经济合作方面,中日韩自贸区谈判重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养老服务成为新的合作增长点。

3500万亡魂的重量,不是沉溺于仇恨的枷锁,而是砥砺前行的动力。当国产航母在南海巡航,当高铁穿越青藏高原,当空间站舱段在文昌发射场垂直转运,中国人用实力证明:
国家尊严不需要他国道歉来确认,民族复兴不依赖敌人忏悔来实现。正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墙上的铭文所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种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确保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今天的中国,既有守护和平的决心,也有捍卫底线的实力。从东北抗联的密林游击到南海岛礁的常态化巡航,从西南联大的弦歌不辍到量子计算机的突破进展,这个民族用八十年时间完成了从积贫积弱到伟大复兴的跨越。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