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文化璀璨、经济繁荣的朝代,却在中期陷入了一场深刻的统治危机。宋仁宗、英宗时期,表面上歌舞升平,实则暗流涌动,“三冗” 问题,即冗官、冗兵、冗费,如同一颗颗毒瘤,深深扎根于北宋的肌体,愈演愈烈。
先说冗官,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以及恩荫制度的泛滥,北宋的官僚队伍急剧膨胀。宋真宗景德年间,在职官员不过 10000 多人,到了宋仁宗皇祐年间,这个数字就像吹气球一样,猛增到 20000 多 。官员数量的增多,并没有带来行政效率的提升,反而使得官僚机构臃肿不堪,办事推诿扯皮,就像一台生锈的机器,运转得极为艰难。
再看冗兵,宋朝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抵御辽、夏的侵扰,实行 “养兵政策”。每逢地方矛盾激化,百姓即将暴动之时,政府就大量征兵,把社会上的流亡民众收揽为士卒,以防止其聚众造反。这就导致军队数量越来越多,到宋英宗在位时期,军队人数比建国初年增长了近 6 倍。军队规模庞大,可战斗力却令人堪忧,士兵素质参差不齐,大量士兵只是充数而已,根本无法在战场上发挥应有的作用,白白耗费着国家的钱粮。
最后是冗费,官员的俸禄、军队的开支,本就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再加上每年还要向辽、西夏输送大量的岁币,北宋的财政就像一个千疮百孔的水桶,入不敷出。宋仁宗庆历年间,每年的财政赤字就高达 300 万缗,到了英宗治平二年,这个数字更是飙升到了 1570 多万缗,国家财政濒临崩溃。
在这种 “积贫积弱” 的困境下,北宋内部农民起义频发,外部又面临着辽、西夏的军事威胁,可谓是内忧外患。年轻的赵顼,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亲眼目睹了国库的空虚、边防的松弛,他的心中,渐渐燃起了一股强烈的改革决心,他渴望通过改革,扭转北宋的局面,重现太祖太宗时期的强盛。
赵顼自幼便对治国理政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熟读经史子集,尤其对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爱不释手。在这封万言书中,王安石提出了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的理财思想,主张通过改革来解决北宋面临的种种问题,这与赵顼心中的想法不谋而合。
1067 年,宋英宗病逝,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年轻的皇帝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展宏图,他深知,要实现改革的目标,必须要有得力的人才辅佐。于是,他迅速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次年又将其擢升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当王安石与赵顼第一次见面时,两人就如同知音相遇,相谈甚欢。他们都对北宋的现状有着深刻的认识,都有着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君臣二人一拍即合,一场改变北宋命运的改革 —— 熙宁变法,就此拉开了大幕。
1069 年,在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下,王安石正式开始推行变法,史称 “熙宁变法”。这场变法涵盖了经济、军事、科举与吏治等多个领域,旨在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挽救北宋岌岌可危的统治。
在经济方面,王安石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开辟财源、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青苗法、免役法和市易法。
青苗法就像是一场及时雨,在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农民们常常面临着粮食短缺、资金匮乏的困境,只能向民间高利贷者借贷,利息高得吓人,一旦还不上,就可能倾家荡产。而青苗法规定,政府会以较低的利息贷款给农民,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等到收获之后,农民再还本付息。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农民的燃眉之急,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免役法的实施则是对传统差役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过去,百姓需要按照户等轮流服差役,这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影响了农业生产。免役法废除了这种不合理的制度,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百姓则根据户等缴纳相应的免役钱。这样一来,百姓从繁重的差役中解脱出来,可以专心从事生产,而官僚地主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逃避差役,他们也需要按照规定缴纳免役钱,这就扩大了国家的赋税基础。
市易法主要针对市场上商人垄断、物价波动的问题。政府在开封设立了市易务,当市场上的货物滞销时,市易务就以低价收购,储存起来;等到市场短缺时,再以合理的价格卖出。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平抑了物价,打击了商人的垄断行为,稳定了市场秩序,同时也为国家增加了财政收入。
军事改革同样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为了改变北宋军队战斗力低下的局面,王安石实施了保甲法、将兵法和军器监法。
保甲法的推行,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以十户为一保,农闲的时候,保丁们就接受军事训练,学习战斗技能;一旦发生战争,他们就可以迅速编入军队,投入战斗。这一举措不仅加强了地方的治安,还为军队储备了大量的后备力量,就像为北宋的国防打造了一座坚固的人才储备库。
将兵法的实施,则彻底打破了北宋旧有的 “更戍法”。以前,军队经常频繁调动,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而将兵法在各路设置 “将”,专门负责军队的训练,将领和士兵长期相处,彼此熟悉,配合默契,大大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军器监法的设立,更是对兵器制造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在开封设立军器监后,对兵器的制造流程、质量标准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工匠们必须按照要求生产,不合格的兵器坚决不能出厂。这使得北宋兵器的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军队提供了更加精良的装备。
除了经济和军事改革,王安石还深知,要想变法成功,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和高效廉洁的官僚队伍。因此,他对科举制度和吏治进行了改革。
在科举方面,王安石废除了明经科,因为明经科主要考察的是考生对经典的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缺乏实际的才能和创新思维。他改试经义策论,让考生更加注重对经典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增设明法科,选拔那些熟悉法律、能够依法办事的人才。
在整顿太学方面,王安石推行 “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学生们根据考试成绩在不同的等级中晋升,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仕途。这一举措大大提升了太学的教育质量,为变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也为北宋的官僚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王安石变法,这场承载着宋神宗和王安石富国强兵梦想的改革运动,从一开始就注定充满了坎坷与挑战。变法的内容触及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韩琦等旧党大臣,他们以 “祖宗之法不可变” 为盾牌,对新法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在他们眼中,祖宗留下来的制度是完美无缺的,任何改变都是对祖宗的不敬,是对传统的背叛。他们不顾北宋面临的严峻现实,一味地守旧,试图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除了旧党的反对,新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追求政绩,在执行新法时不择手段,导致新法的初衷被扭曲。青苗法原本是为了帮助农民,却因为地方官的强行摊派,变成了一种苛政,农民们苦不堪言;免役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收费过高、贪污腐败等问题,让百姓对新法失去了信任。
1074 年,一场严重的旱灾席卷北宋大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这一自然灾害成为了变法的转折点,反对变法的势力趁机发难,他们将旱灾归咎于变法,认为是变法触怒了上天,引发了天谴。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宋神宗开始动摇,他对变法的信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怀疑。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离开了权力的中心。
虽然王安石在 1075 年再次被起用,但此时的变法派内部已经矛盾重重,纷争不断。吕惠卿等人为了争夺权力,与王安石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变法派逐渐分裂。宋神宗对王安石的信任也大不如前,许多变法措施无法得到有效的推行。1076 年,王安石心灰意冷,再次辞去宰相之职。
1085 年,年仅 38 岁的宋神宗英年早逝,他的儿子赵煦即位,是为宋哲宗。由于宋哲宗年幼,由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一直反对变法,她一上台,就启用司马光等旧党大臣,将新法尽数废除。这场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只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后人的叹息。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让宋神宗意识到,仅仅在经济和军事领域进行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问题,官僚体系的整顿刻不容缓。宋朝的官制,自建立之初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官职的设置混乱不堪,“名实分离” 现象极为普遍。
在宋朝,官员的官职往往只是一种虚衔,用来确定品级和俸禄,并不代表他们实际担任的职务。真正负责处理政务的,是所谓的 “差遣”。比如,一个官员可能被任命为户部尚书,但他实际上却可能在担任地方的知州,真正管理户部事务的,可能是其他被差遣来的官员。这种奇特的制度,导致了官员们 “居其官不知其职”,行政效率极其低下。
而且,机构重叠的问题也十分严重。为了分散权力,防止官员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宋朝设立了许多相互牵制的机构,三司(盐铁、户部、度支)分割了财政大权,审官院、审刑院等又分别侵夺了吏部、刑部的部分职能 。这些机构之间职责不清,互相推诿扯皮,一件简单的事情,往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层层审批,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混乱的官制带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冗官现象日益严重,国家财政负担沉重,行政效率低下,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北宋的统治。面对这样的局面,宋神宗决心进行一场彻底的官制改革,希望通过改革,能够精简官僚机构,明确官员职责,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
元丰三年(1080 年),在蔡确、王珪等大臣的协助下,宋神宗正式启动了官制改革,史称 “元丰改制”。这场改革以恢复三省六部制为核心,对北宋的官僚体系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和调整。
改革首先对三省六部制进行了恢复和完善。在北宋初期,三省的权力被严重削弱,形同虚设,政务大多集中在中书门下。元丰改制后,重新确立了三省的职权,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形成了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执行” 的三省分工体系,三省之间相互制约,相互配合,试图恢复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高效运转。
在机构调整方面,宋神宗对那些冗余的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裁撤。将三司这个曾经权力极大的财政机构,其职能分别并入了户部和工部。三司原本掌管着全国的财政大权,包括盐铁、度支、户部等事务,机构庞大,人员众多。但由于其权力过于集中,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也存在问题,导致财政管理效率低下。裁撤三司后,户部负责管理国家的户口、土地、税收等事务,工部则负责工程建设等方面的财政支出,这样的调整使得财政管理更加专业化,也减少了机构之间的重叠和扯皮。审官院并入吏部,审刑院划归刑部,这些调整都旨在明确各机构的职责,避免权力的分散和重叠,提高行政效率。
为了进一步规范官员的管理,宋神宗还制定了《寄禄格》。在改革之前,官员的升迁和俸禄标准十分混乱,缺乏统一的规范。《寄禄格》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它以阶官取代了旧有的寄禄官,明确了官员的品级和俸禄标准,使 “官”“职”“差遣” 相对统一。官员们的升迁和俸禄,都将按照《寄禄格》的规定来执行,这就使得官员的晋升有了明确的依据,减少了人为的干扰和不公平现象。
元丰改制,作为宋神宗试图挽救北宋统治危机的一次重要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效。裁撤了部分冗官冗员,使得官僚队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精简,国家的财政开支也相应减少。据记载,元丰改制后,每年节省的财政开支约 2 万缗,这对于财政紧张的北宋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各机构的职责得到了明确,官员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职责不清,相互推诿,行政效率有了一定的提升。
然而,这场改革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改革过于理想化,过于照搬唐代的制度,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北宋的实际情况。在实际运行中,新的官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行政流程变得繁琐复杂,原本希望通过三省分工来提高效率,结果却因为三省之间的相互制衡,导致决策过程缓慢,办事效率低下。相权被分割过细,虽然加强了皇权,但也使得宰相在处理政务时缺乏足够的权力和权威,难以有效地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皇帝集权过度,导致朝廷的决策过于依赖皇帝个人,一旦皇帝的决策出现失误,就很难得到及时的纠正,这对国家的治理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元丰改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官制混乱的局面,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北宋官僚体系存在的问题,也未能实现宋神宗富国强兵的愿望 。
宋神宗赵顼,这位北宋历史上极具抱负的皇帝,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伟大的梦想 —— 开疆拓土,恢复汉唐旧疆。在他的眼中,西夏这个位于西北的政权,犹如一颗眼中钉、肉中刺,不仅时常侵扰北宋边境,威胁着百姓的安宁,更是阻碍了他实现宏图霸业的步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宋神宗在进行国内改革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西北战场,试图通过军事手段解决西夏问题 。
1081 年,西夏国内局势风云突变,一场内乱如同风暴般席卷而来。梁太后囚禁了主张联宋的夏惠宗李秉常,西夏朝廷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这个消息传到北宋,宋神宗赵顼的心中顿时燃起了熊熊烈火,他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是上天赐予他消灭西夏的绝佳时机。
宋神宗深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他立即召集大臣们商议,决定调集 35 万大军,兵分五路,对西夏发动一场全面的进攻。这场战争,史称 “五路伐夏”,它承载着宋神宗的期望,也成为了北宋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
在这次军事行动中,宋军的部署可谓是精心策划。李宪,这位有着丰富军事经验的将领,率领熙河路军,如同一只猛虎,直扑兰州。兰州,地处战略要地,是西夏的重要防线,一旦攻克,将为宋军打开通往西夏腹地的大门。种谔,他所率领的鄜延路军,犹如一把利刃,直插米脂。米脂,这座坚固的城池,是西夏的军事重镇,种谔深知它的重要性,决心在此给西夏军以沉重打击。高遵裕,统领环庆路军,目标直指灵州。灵州,作为西夏的政治、经济中心,是西夏的心脏地带,攻克灵州,无疑将给西夏以致命一击。刘昌祚,率领泾原路军,协同高遵裕作战,他们相互配合,试图形成强大的攻势,突破西夏的防线。王中正,率领河东路军,进攻宥州。宥州,位于西夏的东部边境,是西夏的重要屏障,王中正的任务就是突破宥州,切断西夏的东部防线。
宋军的计划十分宏伟,他们试图通过五路大军的协同作战,形成对西夏都城兴庆府的合围之势,一举消灭西夏政权 。这场战争,对于北宋来说,是一场豪赌,他们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次军事行动上。
战争的号角吹响,宋军如同一群勇猛的战士,士气高昂地冲向战场。在战争初期,宋军的表现堪称惊艳,他们如同猛虎下山般,势不可挡,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
种谔,这位英勇的将领,在米脂城下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面对西夏军的顽强抵抗,毫不畏惧,亲自指挥战斗。他的军队如同钢铁洪流般,向西夏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在激烈的战斗中,种谔身先士卒,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最终,宋军在米脂大败西夏军,斩首 8000 级,这场胜利,让宋军士气大振,也让西夏军闻风丧胆。
李宪,同样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他率领的熙河路军,一路势如破竹,成功攻克兰州。兰州的攻克,不仅让宋军在西夏的防线撕开了一个大口子,更让李宪的军队得以长驱直入。李宪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继续挥师前进,焚烧了西夏行宫,给西夏的统治阶层以沉重打击。
然而,战争的形势总是瞬息万变。随着宋军深入西夏腹地,一系列问题如同潮水般涌来,让宋军陷入了困境。后勤问题,成为了宋军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西北地区,地势崎岖,交通不便,再加上民夫不足,粮草运输变得异常困难。宋军的补给线,如同一条脆弱的生命线,随时都有可能被切断。而西夏军队,深知宋军的弱点,他们采用了 “坚壁清野” 的战术,将沿途的粮草焚烧殆尽,让宋军陷入了缺粮的困境。
在灵州之战中,宋军的指挥失误更是让局势雪上加霜。高遵裕,这位将领,因为嫉妒刘昌祚的战功,竟然拒绝了刘昌祚乘胜攻城的建议。他的这一决定,让宋军错失了破城的良机。而西夏军队,趁机反击,他们决开黄河水,灌向宋军大营。汹涌的黄河水,如同猛兽般,瞬间淹没了宋军的营地。宋军士兵们,在水中挣扎求生,场面惨不忍睹。最终,宋军在这场战役中溃败,损失惨重。
五路伐夏,这场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战争,最终以宋军的惨败而告终。宋军损失兵力 20 余万,物资无数,这场失败,让北宋元气大伤,也让宋神宗的梦想破灭。
五路伐夏的惨败,如同一把沉重的铁锤,狠狠地砸在了宋神宗的心上。他原本满怀希望,以为能够一举消灭西夏,实现自己的宏图霸业,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这场失败,让宋神宗身心俱疲,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自责之中。据史书记载,“早朝,对辅臣恸哭”,从这短短几个字中,我们仿佛能看到宋神宗那悲痛欲绝的神情,感受到他内心的无奈和绝望。
宋神宗深知,以北宋目前的实力,短期内想要消灭西夏,无疑是痴人说梦。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不得不做出战略调整,将进攻转为防御。1084 年,宋神宗下令停止主动进攻,开始在边境修筑堡寨,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这些堡寨,如同一个个坚固的堡垒,矗立在北宋与西夏的边境线上,成为了北宋防御西夏的重要屏障。
在修筑堡寨的同时,北宋还采取了 “渐进式蚕食” 的策略。他们逐步推进防线,一寸一寸地向前推进,试图在不知不觉中削弱西夏的势力。为了保证防御的稳固,北宋还积极囤积粮草,训练军队,提高自身的战斗力。他们深知,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未来的战争中占据主动。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1085 年,宋神宗因病情加重,离开了这个他曾经为之奋斗的世界,年仅 38 岁。在他临终前,他的心中依然牵挂着西北战局,他渴望看到北宋能够战胜西夏,收复燕云,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富强。可遗憾的是,他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只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后人的叹息。
宋神宗赵顼,这位北宋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试图通过变法图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他渴望通过军事手段,实现开疆拓土的梦想。虽然他的努力最终未能完全实现,但他的改革精神和进取意识,却深深地影响了北宋的历史发展。他的故事,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段重要篇章,被后人所铭记。
宋神宗赵顼,这位北宋历史上的关键人物,在位仅仅 18 年,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了惊涛骇浪。他的一生,是充满理想与抱负的一生,也是在争议与挫折中不断挣扎的一生。
赵顼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好学请问,至日晏忘食” ,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在他心中早早埋下了变革的种子。当太子时,他对《韩非子》爱不释手,法家 “富国强兵” 的理念深深吸引着他,让他坚信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改革,才能让北宋摆脱积贫积弱的困境,走向繁荣富强。
在他即位之后,面对北宋中期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赵顼毅然决然地扛起了改革的大旗。他力排众议,启用王安石,推行熙宁变法,试图通过一系列全面而深刻的改革措施,从根本上改变北宋的面貌。在经济领域,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等措施,如同一剂剂猛药,旨在开辟财源、抑制兼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改善百姓生活;军事上,保甲法、将兵法、军器监法等改革,致力于整顿军备、强化国防,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抵御外敌的侵扰;科举与吏治方面,废除明经科、推行三舍法等举措,意在选拔真正的人才,整顿官僚队伍,提高行政效率。
然而,改革的道路从来都是荆棘密布。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根本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对势力,对变法进行了疯狂的攻击和阻挠。司马光、韩琦等旧党大臣,以 “祖宗之法不可变” 为借口,对新法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试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而在变法实施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理想化和实际执行中的偏差,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青苗法的强行摊派、免役法的收费过高和贪污腐败等,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百姓的利益,也给了反对者攻击变法的把柄。
面对重重压力,宋神宗也曾动摇过、犹豫过,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改革的决心。他在新旧势力之间艰难地寻求平衡,试图在不失去政权支持的前提下,推动变法的继续进行。王安石两次罢相,虽然是他向守旧势力妥协的结果,但他内心深处依然渴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他改年号为 “元丰”,亲自主持变法,继续在改革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除了变法,宋神宗在对外战争方面也有着强烈的进取心。他渴望恢复汉唐旧疆,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强大,因此对西夏发动了五路伐夏的战争。这场战争,是他实现梦想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北宋军事力量的一次重大考验。战争初期,宋军势如破竹,取得了一些胜利,让人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宋军面临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后勤补给困难、指挥失误等因素,最终导致了战争的惨败。这一失败,给了宋神宗沉重的打击,也让他深刻认识到北宋军事力量的不足和改革的紧迫性。
五路伐夏的失败,使宋神宗不得不调整战略,将进攻转为防御。他开始在边境修筑堡寨,采取 “渐进式蚕食” 的策略,试图在稳固防御的基础上,逐步削弱西夏的势力。然而,命运似乎对他格外残酷,1085 年,年仅 38 岁的宋神宗带着未竟的梦想,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离去,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让北宋的改革陷入了停滞,新法被逐渐废除,国家又重新回到了改革前的困境。
宋神宗的一生,充满了争议。有人认为他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英明君主,他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尝试改革,试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这种精神值得称赞。他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国库,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北宋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有人指责他志大才疏,改革过于激进,急于求成,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国家的衰落。他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未能有效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最终导致变法失败;在对外战争中,他的决策失误,使得北宋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国力进一步削弱。
但无论后人如何评价,宋神宗赵顼都无疑是北宋历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改革精神和进取意识,为北宋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故事,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勇气、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也需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宋神宗的改革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的探索和实践,为后世的改革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让我们在追求进步和发展的道路上,能够少走弯路,不断前行。
更新时间:2025-05-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