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是这个世界的原始本色,没有一点功利色彩。它们听凭内心的召唤,是本性使然,没有特别的理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色,最优秀的东西就在人们自己身上,但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大多数人都在浮华过后才意识到本色的可贵。
本性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平时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在暗中操控着你。它决定着你的大部分习惯,决定着你的性格,甚至决定着你的人生。人本来生下来都很朴素、很自然,由于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圆满的、自然朴实的人性被破坏了。其实,人不应该刻意雕琢自己本性的棱角,却丢失了生命中最朴素的东西。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功利化浪潮,更像一把无形的刻刀,不断消磨着人们对自身本真的认知。我们总在追逐外界的标准:名校光环、高薪职位、社交媒体上的点赞数,把这些当作衡量优秀的标尺,却在日复一日的追赶中,渐渐模糊了自己原本的模样。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 Narcissus纳西索斯,他是希腊神话中最俊美的男子,却误将水中倒影当作真实,终日用他人的目光雕琢自我,反而遗失了生命本初的光彩。
然而,历史长河中从不缺乏坚守本心的例证。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在官场的污浊中看清了自己对田园的赤诚,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道出了与本性相融的自在。北宋大儒程颢曾言:“不学便老而衰”,这里的“学” 并非追逐外在的知识堆砌,而是对内心本性的觉察与回归。他在洛阳城郊讲学授徒时,常以“定性”为要,告诫弟子“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正是提醒人们在纷扰中守住自身的本真。
老子《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自知,才能知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一个人进步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就体现在他反省的能力上。若能通过自省找到自己的优势,并将优势发挥到极致,他就能够在该领域中取得非凡的成就,获得人生的成功。孔子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讼者也。”所谓 “内讼”,就是由内心对自己进行自我审判。就是内心进行情感与理性、天理与人欲的权衡,找出自己的缺点,时时进行自我反省。生活的真正悲剧并不在于我们每个人都没有足够的优势,而在于未能使用我们的优势。王阳明为实现圣人之志亲身实践探索的过程,告诉我们人人皆可为圣人。虽然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是每个人的天赋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表现突出的一个方面,只是我们不够相信自己。
王阳明强调心下自省就是“致良知”,他认为人要经常自省,若 “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一个人总是把过错推给别人,推给上天,反省自己却比登天还难。这样的人是不会成功的。
回归自身优秀的过程,往往始于对“向外求”的反思。就像禅宗公案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顿悟,当我们放下对外部评价的执念,才能看清内心的本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匠人,终其一生在洞窟中绘制佛像,不为名不为利,只因对信仰的赤诚与对技艺的热爱。他们的名字或许从未被记载,却在千年后的今天,以艺术的形式向世界展现着人性中最纯粹的力量——这种力量,正是源于对自身所珍视之物的坚守。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藏着独特的宝藏,它可能是对色彩的敏感,对文字的共情,对逻辑的缜密,或是对他人的慈悲。这些特质无需与他人比较,如同松有松的挺拔,梅有梅的傲骨。重要的是在喧嚣中保持一份清醒,像照料幼苗般呵护自己的本性,不因风雨而动摇。当我们真正接纳并信任自身的优秀,便会发现,那些曾被视为遥不可及的光芒,其实一直都在自己身上,等待着被看见、被绽放。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