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对待中国人不友好的国家,中国游客为什么还爱去?

文|北什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亿万中国游客为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2025年上半年,超一亿人次的海外足迹揭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实:许多热门旅游地,对中国人态度复杂,甚至不友好。

这绝非偶然,而是全球旅游市场中经济需求与社会情感“脱钩”的深刻困境。究竟是为何,中国游客明知“不友好”却还要“忍辱负重”前去旅游?这里面的问题并不简单。

钱要挣,但脸难看

2025年上半年,一个惊人的数字定义了全球旅游业的格局:超过一亿人次的中国游客涌向海外。

这股强大的流动性背后,一个奇特又普遍的现象浮出水面,许多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恰恰是在社交媒体和舆论中对中国人显露出不友好情绪的地方,这并非简单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是一种深刻的全球化困境。

这种看似矛盾的选择,却揭示了全球旅游市场中经济需求与社会情感的日益“脱钩”

驱动这一现象的是三股强大却方向各异的力量:东道国无法拒绝的经济引力,当地社会难以消解的文化斥力,以及游客自身高度务实的消费引力,这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种极不稳定的脆弱平衡。

对于许多国家而言,中国游客带来的经济利益已经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成为一种无法割舍的经济必需品。

这迫使它们的官方层面,无论民间情绪如何都必须持续敞开机遇之门,在韩国旅游业贡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约3%,而其中近一半的收入直接来自中国游客的消费

这种依赖性在澳大利亚表现得更为结构化,旅游、留学和矿业这三大经济支柱,都与中国市场紧密相连,任何一环的波动都会引发全国性的经济震荡。

而在东南亚,越南旅游业在2025年迎来了千万游客的里程碑,中国已超越韩国,成为其最大的国际客源国,对该国旅游收入的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经济的驱动力直接转化为政策的行动力,日本的药妆店和大型商场,其销售额越来越依赖中国游客强大的购买力。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相关国家政府的行动异常一致。韩国放宽团体签证,日本简化入境手续,哈萨克斯坦甚至设立了“中国旅游年”,越南则大力推广旅游项目,官方的热情与民间的冷淡形成了鲜明而尴尬的对比。

欢迎你的钱包,不是你的人

然而官方铺开的红地毯,并未能抚平当地社会日益增长的摩擦与怨气,这种“不欢迎”的情绪根源复杂,是历史记忆、经济焦虑和文化差异交织的产物。

地缘政治的幽灵始终在盘旋,韩国因THAAD部署而引发的后续影响,越南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长期争端,以及中亚部分民众对所谓“中国威胁论”的警惕,都为民间的负面情绪提供了持续的燃料。

当宏观的政治分歧落到普通人的生活中,便转化为对现实资源的争夺焦虑,澳大利亚人抱怨中国投资推高了本地房价,让年轻人不堪重负。

中亚民众则担心土地流失和过度投资,越南的一些本地人认为,大量游客涌入挤占了他们有限的公共资源,经济利益的分配不均,很容易在社会内部引发“谁是真正受益者”的矛盾。

日常生活秩序的碰撞则更为直接,新加坡人对公共场所的礼仪格外敏感,游客的大声喧哗或碰撞后不道歉的行为会被视为无礼。

日本人珍视安静的公共环境,而韩国媒体则倾向于放大中国游客乱扔垃圾等个别不文明行为,这些生活习惯和公共行为的差异,成了日常冲突最直接的导火索并被不断放大。

更严重的是隐性的偏见有时会滑向公开的歧视,越南海关被指针对性地向中国游客索要小费,一些商店甚至对中国人实行差别定价。

而类似于哈萨克斯坦的吉尔吉吉斯也是一样的反华抗议繁多,接受来自中国的支援,却又背后吐槽中国。

这些行为虽然并非普遍,但其产生的恶劣影响,通过社交网络迅速传播,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隔阂。

面对这些潜在的负面体验,超过一亿人次的选择本身就说明了问题,中国游客并非对这些不友好情绪一无所知,他们的出行决策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价值判断”。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主动“屏蔽”或“容忍”潜在的社交不快,来换取最大化的旅行体验和消费价值。

为了性价比,中国游客决定“忍忍”

“性价比”是这种决策逻辑中最核心的驱动力,越南廉价又美味的街头小吃、日本汇率优势下的购物天堂、韩国折扣惊人的化妆品,这些实实在在的经济实惠,是游客愿意“忍受”一些不愉快的首要动力。

毕竟旅行的核心目的是放松和体验,只要核心诉求得到满足,其他都可以是次要的。

“便利性”则极大地降低了决策门槛,新加坡和哈萨克斯坦的互免签证政策意味着可以说走就走。

越南的电子签证申请简单快捷,日本高效发达的交通网络让自由行变得异常轻松,这些硬件上的便利让游客更倾向于忽略那些难以量化的人文环境风险。

最终许多目的地拥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吸引力,澳大利亚的壮丽自然风光、京都古朴的寺庙与文化遗产、首尔引领潮流的K-pop文化,这些是游客无论如何都想亲身体验的“打卡”价值。

为了获得这些独一无二的体验,承担一些潜在的社交风险,在很多游客看来是值得的。

审视当下的中国出境游,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建立在功能性而非情感性连接上的庞大市场。

东道国需要钱,游客需要体验和商品,双方在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下各取所需,这是一种基于经济理性的脆弱平衡,“钱说话,感情其次”的模式在短期内确实有效。

但长远来看这种“脱钩”的旅行模式潜藏着巨大风险,社会层面的持续不满,最终会像蚁穴一样,慢慢侵蚀旅游体验的根基。

甚至可能在某个标志性事件的催化下,逆转官方的友好政策,当负面体验的累积超过了性价比的诱惑,游客就会用脚投票。

结语

真正的可持续旅游绝不能仅仅依赖单向的经济输送和游客的“容忍”,它呼唤的是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去消解误解、建立信任。

否则当经济的潮水退去,留下的可能只有情感的礁石,这趟看似繁荣的全球旅程,终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大家对于这件事怎么看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0

标签:财经   中国游客   中国人   国家   越南   游客   经济   韩国   中国   哈萨克斯坦   日本   社会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