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大家平时都觉得它就是个国家,跟美国、英国啥的一样,有疆域、有政府、有军队。可有个英国专家叫马丁·雅克,他不这么看。他说中国从来不只是个国家,而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话听着挺新鲜的,其实他有自己的道理,基于对中国历史的观察和对西方国家概念的对比。马丁是研究亚洲问题的老手,他的观点不是随便说说,而是从数据和历史事实里来的。咱们来聊聊这个人是谁,他的想法怎么来的,为什么这么看中国,以及这对咱们理解世界有啥启发。
先说马丁·雅克这个人。他1945年生在英国考文垂,那是个工业城市,二战后重建了不少。他爸妈都是老师,早年加入过英国共产党,这让他从小接触到左翼思想。1963年他18岁就进了英国共产党,那时候在曼彻斯特大学读经济学,1967年拿学士学位,次年硕士。年轻时候他挺活跃,22岁就进了党的执行委员会,是最年轻的成员。1969到1971年在剑桥大学教经济历史和经济学,后来去布里斯托尔大学讲社会和经济历史,1977年拿博士,论文是关于英国工会政策的。
1977到1991年,他编辑英国共产党的杂志《今日马克思主义》,把读者从3500人拉到15600人,虽然党本身在走下坡路。1981年他编了本书叫《工党的前进停滞了吗?》,1983年又参与《撒切尔主义的政治》。1991年党解散后,他没闲着,1993年帮着创办智库Demos,当主席到1997年。新闻方面,他从1987年起在《星期日泰晤士报》写专栏,1990到1992年在《泰晤士报》,1994到1996年当《独立报》副主编,后来在《卫报》、《观察家报》啥的发文章。还给BBC做节目,1993年有《意大利审判》和《政客的萎缩》,1996年《西方世界的终结》,1998年《中国人的骄傲》。
1996年他娶了马来西亚出生的哈林德·考尔·维里亚,1998年俩人去香港住,那时候他开始关注亚洲。2000年哈林德去世后,他回英国。2003年起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当访问研究员,到2012年。从2005年开始,他常去中国高校讲课,像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当客座教授。2005年还去日本的爱知大学和立命馆大学,2006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2010到2011年在跨大西洋学院,2013年起在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研究系当高级研究员。现在他79岁,还在写专栏、参加会议,挺活跃的。
马丁的这个观点,主要出自他2009年的书《当中国统治世界:西方世界的终结与新全球秩序的诞生》。书里他说,中国不是典型的民族国家,而是文明国家。啥意思呢?西方国家多是基于民族形成的,像法国、德国,边界清楚,民族主义强。国家这个词在英语里是nation,也指民族。但中国不一样,它的历史从秦朝统一开始,几千年下来,王朝换了不少,但文化内核没断过。语言、儒家思想、家族观念,这些东西像根深蒂固的文明框架,国家只是外壳。
他举例子,1820年时,中国贡献全球GDP的三分之一,那时候西方工业革命刚起步。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影响周边,日本、朝鲜、越南都学中国文化。唐朝时,外来使节学汉字、礼仪,这不是国家征服,而是文明辐射。马丁说,中国改革开放从1978年起,经济飞速增长,1990年代到2000年代保持8%以上增速,这不是单纯国家行为,而是文明复兴。工厂到处建,产品出口全球,城市发展快,这背后是文化自信和包容性。
为什么说伪装成国家呢?因为中国在很多方面不像西方国家那么封闭。它开放,影响不限于边境。比如“一带一路”倡议,连接欧亚,带去基建和贸易,这像文明扩展。马丁在2010年伦敦TED演讲里讲,西方人总用自己的框架看中国,但中国政府和文化绑得紧,人口大半是汉族,统一感强。这让中国更像个活的文明体,而不是死板的民族国家。
他的依据不光历史,还有数据。1978年后,中国GDP从低谷爬升,2020年超过14万亿美元,占全球18%。马丁预测,中国很快回1820年水平,甚至超过去。他对比西方,欧洲国家小,民族多,容易分化。中国虽有少数民族,但整体文明框架让它稳定。像明清交替,经济衰退过,但统一后又反弹。这生生不息的劲头,是文明特征。
马丁不是第一个说这个的,但他说得系统。早年西方学者如亨廷顿谈文明冲突,把中国当一个文明。但马丁更乐观,他说中国崛起不一定是冲突,而是新秩序。西方主导的世界,可能转向多极,中国文明模式提供另一种选择。不靠军事扩张,而是经济和文化软实力。
这个观点在国外引起讨论。有些人同意,说有助于理解中国为什么不走西方民主路,而是自己的模式。批评的说,他太理想化,忽略内部问题。但马丁坚持,基于事实。2012年书出第二版,加了更多数据。2016年他写文章《中国定义的八个差异》,列出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国家规模、历史连续、治理方式等。
在中国,这观点挺受欢迎。2017年他在复旦大学讲课,强调理解文明国家对把握中国未来重要。2024年8月采访,他还说,中国作为文明国家,对西方是挑战,但也机会。推动全球从西方中心转向多元。
为什么这个重要?因为现在世界变了。中国经济体量大,科技进步快,像高铁、5G、电商,这些影响全球生活。马丁说,如果把中国只当国家,就低估它的潜力。文明角度看,它的影响是长远的,像罗马帝国或伊斯兰文明那样,跨越时代。
接地气说,普通人可能觉得国家就是国家,干嘛分文明。但想想,中国人过年贴春联、吃饺子,这文化几千年没变。出去留学或工作,带去的中医、功夫、茶道,这些不是国家政策,而是文明输出。马丁的观点提醒大家,别用西方眼镜看自己,要有文化自信。
当然,马丁背景是左翼,早年共产党经历,让他更同情发展中国家。但他的研究是学术的,引用数据多。像麦迪森项目的数据,显示中国历史经济份额。他不是盲目赞美,而是分析差异。
后续发展,马丁继续写。2025年7月他发文章,谈中国模式持续性。观点影响学术圈,不少学者引用,讨论全球秩序。像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马丁扩展到文明层面。
总的来说,马丁的这个论断,让人重新审视中国。不是高大上的理论,而是基于事实的观察。理解这个,能更好看清世界变化。中国不只是地图上的块,而是活的文化体。这对咱们普通人,也有点启发:传承好自己的根,就能走得远。
更新时间:2025-08-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