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历来十分重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问题。在《五·七指示》中,毛主席号召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学政治”、“批判资产阶级”。解放军要分别把军学、军农、军工、军民兼起来。工人、农民都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在有条件的地方,工人也要从事农副业生产;农民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学生兼学工、学农、学军。商业、服务行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凡有条件的,也要这样做。所有这些,都是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缩小三大差别、扩大共产主义因素的。《五·七指示》既讲了搞好上层建筑领域革命的问题,又讲了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问题。它是无产阶级专政下建设军队、建设国家、改造社会的宏伟纲领。
“列宁说,‘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工人阶级一部分,党员一部分,也有这种情况。无产阶级中,机关工作人员中,都有发生资产阶级生活作风的。”毛主席指出了在上述几个“一部分”中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严重问题。
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城市和农村等三大差别,存在着资产阶级法权和反映这些法权的观念,同时社会主义社会又不能一下子就可以不要任何管理机关和任何服从,因而就有可能使某些人把职权变成特权,使资本主义商品交换原则侵入国家政治生活和党内生活。这些,都是机关工作人员中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重要因素。因此,限制资产阶级法权,抵制资产阶级法权思想、资产阶级生活作风的影响和侵蚀,就成了机关工作人员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重大课题。
实践证明,认真贯彻执行《五·七指示》,办好五·七干校,重新教育干部,是解决这个重大课题的有效措施。那些办得好的五·七干校,在这方面正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
在那些五·七干校里,大家不论职位高低,资历长短,都是五·七战士。工农分子和知识分子,领导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按照“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原则,互帮互学,能者为师,密切联系现实斗争,刻苦攻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认真总结经验,向修正主义和孔孟之道宣战,同旧的传统观念决裂。大家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学,批判修正主义的战友,大干社会主义的同志,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劲使在一起,汗流在一起,心贴在一起。战斗的集体生活,有力地冲击着人们相互关系方面还严重存在着的资产阶级法权,逐步破除那种以等级观点看待社会分工的传统观念,不断清除官僚主义、特权思想等剥削阶级的污泥浊水。
在那里,大家自愿地尽其所能从事生产劳动,不计时间,不讲条件,担子拣重的挑,劳动抢艰苦的干,为革命改造思想,为社会主义创造财富。这种自觉的生产劳动,超出了那种不愿比别人多做半小时工作,不愿比别人少得一点报酬的狭隘眼界,有利于培养共产主义劳动态度,有利于“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
在那里,大家以艰苦朴素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大家住集体宿舍,吃集体食堂,吃一样的饭菜。这种类似革命战争年代“官兵待遇平等”的生活制度,密切了领导与被领导之间,新老干部之间,同志之间的关系,对于资产阶级法权观念是一种批判,对于利用资产阶级法权搞特殊化是一种限制。
干校办在农村,组织学员参加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到农村插队锻炼,做社会调查,向工农学习。这对于改变某些干部不懂工、不懂农的状况,在事实上而不是在口头上反对那种轻视农业劳动、鄙视劳动人民的旧的传统观念,对于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有着积极的意义。
总之,五·七干校是社会主义时期的新型干部学校,它新就新在含有较多的共产主义因素,对资产阶级法权起了某些限制作用,发扬了革命战争年代那种同志之间的平等关系和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在《五·七指示》的指引下,一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有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的,能上能下、能“官”能民,决心战胜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干部队伍,正在茁壮成长。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划时代的文献《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变革全部生产方式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列宁还强调指出: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关“必须把‘管理’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毛主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思想,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为抗大规定了“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的方针。这个方针,在实践中已形成为党的干部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主席又发出了《五·七指示》和关于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一系列指示,要求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政治”、“批判资产阶级”,从事工农业生产,号召广大干部在下放劳动中重新学习,阐明了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毛主席还指出,“使相当大的一批干部回到生产中去”,这是克服许多工作人员不愿意和群众同甘苦、计较个人名利的危险倾向的一个方法。同时,毛主席十分强调,要把工农业生产者中的优秀分子,源源不断地吸收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直接参加国家管理工作。党的九大期间,毛主席谆谆教导当选为中央委员的一些基层同志“不要脱离群众,不要脱产,又要工作”。毛主席的教导,从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高度,为干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国家管理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指明了道路。
事实证明,在正确路线指引下,把干部教育同生产活动这个人类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有利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深入了解现实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树立阶级斗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的观点),加深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理解,提高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国家机关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联系群众。”组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从事生产劳动,吸收工农参加国家管理,这是国家机关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样做,有利于密切干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逐步缩小管理者与生产者的差别,“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正确履行无产阶级专政的职能。
同时,按照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国家管理人员最初是由生产者中分离出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者同生产者的界限,最终必将消失。因此,把国家管理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既是现实斗争的需要,又符合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要求。
五·七干校继承了抗大“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的优良传统,是以干部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国家管理和体力劳动结合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时期的新型干部学校。它是一个教育单位,又是一个生产单位,它要干社会主义革命,又要搞社会主义建设。五·七干校的基本任务是教育干部,搞好生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干部,不断改造干部的主观世界,才能更好地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也只有在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有效地促进干部主观世界的改造。实践证明,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遵照毛主席光辉的《五·七指示》和“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坚持“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培养教育干部,为国家创造财富,这是办好五·七干校的正确方针。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我们有些同志不认真遵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去研究五·七干校的性质和任务。他们把干部教育和生产劳动对立起来,或者认为既然是培养教育干部的学校,就应当只是读书,生产劳动无关紧要;或者认为只要搞好生产劳动就行了,不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显然这都是错误的,都是背离《五·七指示》精神的。
当前,有些同志对于五·七干校又是一个生产单位,还缺乏正确理解。他们对努力搞好生产,实现粮、油、肉、菜四自给,实际上是不赞成的,甚至认为:“这样搞,同农民有什么两样?”在这些同志看来,我们的干部理应同农民不一样。他们不懂得目前存在的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差别,不应当凝固化,更不应当扩大,而应当逐步缩小。还有些同志,一提起办干校,他那些老框框就来了,似乎越“正规”越好,恋恋不舍那条“关门读书”的老路,总想把五·七干校办成那样一个安稳舒适的旧“学府”。这是值得警惕的。
我们高兴地看到,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分批到五·七干校锻炼,在下放劳动中认真看书学习,努力改造世界观,有力地促进了机关革命化和工作人员的思想革命化。不少五·七干校还实现了四自给。有一个五·七干校,每年轮训百分之十五左右的机关工作人员,坚持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不仅做到了在校人员的粮、油、肉、菜四自给,而且有余。去年,他们的粮食产量,按整个机关和干校全体人员来计算,平均每人七百斤。要是全国许多机关都能逐步做到这一点,就会大大减轻人民的负担,更好地同群众打成一片,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既是管理者,又是生产者,既从事脑力劳动,又从事体力劳动。这对于在上层建筑领域中加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逐步铲除滋生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土壤,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啊!
(节选自1975年《人民日报》文章《办好五·七干校是有深远意义的伟大事业》)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