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热干燥的西北沙漠上,一片片蓝色光伏板铺天盖地,一眼望不到头,像是大地上的“蓝色海洋”。如果不是外媒率先惊呼,很多人可能还没意识到,这项被称为“光伏长城”的超级工程,已经完成了初步布局。
这个项目的总装机容量高达4.5亿千瓦,相当于20个三峡大坝的发电能力。而更令人震撼的是,这不是简单的发电工程,而是一项融合了治沙、生态修复、农业发展、工业崛起的多重战略。
外媒也不再低调,纷纷惊叹中国居然在沙漠里“悄悄”搞出了一套能改变世界能源格局的大动作。那么,中国为什么要在沙漠里搞这么大的动作?这项超级工程到底能带来什么?
过去几十年,中国在沙漠上的努力从来没有停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陕北成立了第一个防沙造林局,开启了植树治沙的漫长征程。再到1987年国家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覆盖13个省区市,累计造林4.8亿亩,成就了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工林体系。
治沙这件事,中国人不是喊口号,而是动真格。陕西定边的石光银从15岁就开始种树,干了50多年,连儿子都搭进去了。毛乌素沙漠边的殷玉珍发誓“宁可累死,也不让沙欺负死”,32年种出7万亩绿洲。甘肃王天昌父子靠骆驼运水,拖着病体种出8000亩林地。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现代愚公”的付出,中国才有底气开启光伏治沙的新阶段。传统种树治沙见效慢、回报低、投入大。想要在广袤沙漠上持续发力,光靠热情不够,还得有技术、有产业、有经济回报。
这时候,光伏发电成了中国人的新思路。阳光强、地广人稀、土地便宜,沙漠本就是“太阳能天堂”。光伏技术成熟后,在这里铺板子,简直是天作之合。中国的企业很快就把目光盯上了这块金地。
2007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光伏示范电站,效率比传统电站高出25%以上。2009年,库布齐沙漠启动了首个光伏治沙试点。2016年,青海共和县建起了全球首个千万千瓦级光伏电站,占地609平方公里,和新加坡国土面积差不多。
这些工程不仅发电,还让沙漠变绿了。光伏板有个意外的“副作用”——能“驯服”风沙。板子一铺,阳光挡住了,地表温度降低了,水分蒸发慢了,植物就能活下来。于是,“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种植”的治沙新模式在沙漠里迅速推广开来。
库布齐沙漠的三峡集团项目用的就是这套模式。他们在沙地里种下346万块光伏板,每年发电20亿千瓦时,直接省下76万吨煤,减少185万吨碳排放。更妙的是,板下种上了牧草、枸杞和黄芩,连牛羊都能进来放牧。
沙子不跑了、树也活了、牛羊也来了,荒漠变成了聚宝盆。沙漠发电不仅是技术活,更是“整活儿”的艺术。在内蒙古达拉特旗,工程师们用19.6万块光伏板拼成了全球最大的“骏马图”,不仅能发电,还成了网红打卡地,吸引游客无数。
这不是简单的工程,是把科技、艺术、经济、生态揉在一起的“沙漠再造”。2023年,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的200万千瓦光伏项目投产,每年发电41亿千瓦时,减少123万吨煤消耗,减排319万吨二氧化碳。光伏板总数高达440万块,连成一片深蓝色海洋,吸引全球目光。
新疆塔克拉玛干深处的300兆瓦电站也不甘示弱。一年时间发了2.2亿度电,节省6.65万吨煤,减排二氧化碳17.9万吨。过去这里风沙肆虐,现在板子一铺,草方格一设,风不见了,地也稳了。
除了发电,还能养鸡种地,听着像玩笑,其实是正经事。库布齐的光伏板下建起了1000亩养鸡基地,鸡在阴凉地跑,虫子少、草多,连鸡蛋都带着沙漠的“阳光味”。青海海南州的光伏园区里藏羊多达2万只,牧草产量是外面四倍,连养殖成本都省了720万元。
新疆阿克苏那边更会“整活”,新种了2万亩肉苁蓉,准备做成保健品和白酒,还要搞深加工。这些电怎么送出去?工程师早就想好了。
库布齐项目配套建了3座光储升压站,太阳能转成电后,经由密集线路输送到电网,源源不断送往东部城市。青海的光伏园区也接入了国家超高压输电系统,能把西北的阳光送到长三角。
这才是真正的“西电东送”,能源从沙漠直达城市,干净又高效。种电板治沙,不是说说而已。数据才是最有力的证明。2024年,中国光伏装机容量已突破8.86亿千瓦,发电量超8341亿千瓦时。外媒对这个数字感到震惊,纷纷感叹“这相当于20个三峡大坝”。
而这还只是开始。国家能源局早在2021年就发布了《沙戈荒地区大型风光基地规划》,明确要在西北沙漠建设4.5亿千瓦的风光电站。这个计划一旦完成,全球能源格局都得重新洗牌。
外媒早就盯上了这块地盘。美国、日本、法国都曾想在沙漠搞光伏,但要么担心生态,要么成本太高,最终都不了了之。比如美国西部的光伏项目,最后因为“影响沙漠龟生存”被叫停。
而中国不但做成了,还做得漂亮。当年卡塔尔邀请中国去建光伏电站,就是看中了中国的技术和生态兼容能力。中国的光伏产业链全球最全,专利占比超80%,原材料70%由中国生产。
这不是空口说白话,是实打实的技术自信。更难得的是,中国的光伏治沙项目还带动了人口就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腾格里光伏园区提供了几千个岗位,物流、餐饮、住宿都活了。库布齐基地更是让500多名牧民有了稳定工作,从植被养护到畜牧管理,收入稳定、生活向好。
过去荒无人烟的沙地,如今成了人气旺盛的“金矿地”。沙戈荒地区不再是国家发展短板,而是能源安全的保障线。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加持下,光伏园区实现了无人化运维、远程监控、智能清洗。沙漠里不光有电,还有数据、有科技,更有未来。
沙漠变绿洲,靠的不是神话,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现实操作。中国在沙漠里干的这件“大事”,不是一时兴起的短期项目,而是未来几十年能源安全、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
从“风吹沙走”的荒漠,到“蓝板铺地”的能源基地,中国用技术和智慧重新定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能源转型的历史关口,中国没有喊口号,而是用实打实的行动,给世界上了一堂生动的环保课。
从一颗颗树苗到一块块光伏板,中国在沙漠中走出了一条别人想都不敢想的路。未来的中国,不只是能源强国,更是治沙强国、生态强国。那些曾经用来形容“贫瘠”的沙漠,现在已经成为国家腾飞的跳板。
信息来源:
光伏创新应用加速“绿进沙退”
2025-08-11 14:36·中国能源报
更新时间:2025-08-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