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国身份之争:反配额后涂鸦墙说什么?

前阵子我在达卡大学做交换生,正好赶上2024年“反配额”运动结束没俩月。

校园里那些墙跟别的学校不一样,没挂多少名人语录,满是五颜六色的涂鸦。

说实话,这些涂鸦不是随便画的卡通,全是年轻人对国家身份的真实念头,比我啃的孟加拉国历史课本生动十倍。

不过要真懂这些涂鸦在说啥,得先掰扯掰扯孟加拉国这几十年的“身份纠结”。

不然光看墙上的字儿,可能只觉得是学生闹情绪,摸不着背后的门道。

威廉·范·申德尔有本书里写过,孟加拉的民族主义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冒头的,一开始是为了对抗外来的压制。

1971年国家独立后,这东西就直接写进宪法,成了官方认定的“国家魂”。

本来这是好事啊,大家刚从战乱里出来,有个共同目标能拧成一股绳。

可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就变味儿了,掌权的精英没把社会公正搞起来,口号喊得震天响,老百姓的日子没见多大改善。

我觉得这事儿挺普遍的,不少国家独立后都栽过类似的跟头,理想挺丰满,现实却没接上茬。

就这么着,面对民族主义“没劲儿了”的困境,大家琢磨出三种应对法子。

一种是“复兴民族主义”,牵头的多是以前的自由战士、大学教授这些人。

他们想把独立日、胜利日、语言运动纪念日这些日子当“钥匙”,把当初那种“为自由拼一把”的劲儿找回来。

1990年艾尔沙德政权倒台前,这股劲儿最足。

老实讲,靠纪念日唤醒情绪短期可能有用,但长期能不能留住人?我觉得悬,毕竟大家要的是实打实的公平,不是光靠回忆撑着。

还有种是“政治伊斯兰主义”,支持的多是中等农户、城市里的中产,还有些精英家的后代。

他们想靠伊斯兰教义搞“道德政治”,说要重建社会秩序,还反对西方文化渗透。

比如那个伊斯兰大会党,后来临时政府还解除了对它的禁令,当时校园里吵得可凶了。

有学生跟我说“这样能稳社会”,也有人怕“走极端没好果子”。

本来想找个当地老人问问看法,后来发现不同人立场差太远,问了也难有统一答案。

最有意思的是申德尔提的“文化多元主义”,说前两种都太“一根筋”了。

孟加拉国的历史哪是“非此即彼”的?官方民族主义嘴上说“平等和谐”,其实藏着排他性,少数族群的声音常被压着。

政治伊斯兰主义喊“穆斯林团结”,可实际生活里根本做不到,历史上也没真正实现过。

我特认同这个说法,毕竟孟加拉国还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呢,加罗族是母系社会,查克玛族信佛教,这些差异根本没法用一种身份框住。

聊完这些思潮,再看达卡大学的涂鸦就清楚多了,那些墙就是年轻人把心里的想法“画出来说话”,比写论文直白多了。

达卡大学涂鸦墙,反配额运动后的“话匣子”

达卡大学的涂鸦不是反配额运动后才有的新鲜事。

1990年反对军事政权那阵儿,学生就靠这个传抗议口号,算是校园里的老传统了。

2024年反配额运动一闹,涂鸦直接“爆了量”,师生活动中心、榕树广场、宿舍楼外墙,能画的地方几乎没空着。

创作者多是学生和青年活动家,不用找媒体发声音,直接在墙上“喊话”。

有一面墙我印象特别深,红底黑字写着“我需要能够告诉我的孩子,我没有保持沉默”。

这哪是简单的口号?就是反配额运动里学生的真实心态,他们不想对不公装瞎,也不想将来跟孩子说“当时我啥也没做”。

我觉得这话比“反抗到底”有劲儿,从当父母的角度说出来,更实在也更戳人。

还有句孟加拉语涂鸦也挺有意思,“这个年纪明白牺牲的价值”,旁边又补了句反问“随着流血的增长,红色圆圈半径的什么增长了?”

了解背景的人都知道,“红色圆圈”是国旗上的元素,代表烈士的血。

这话明着是反问:国家靠烈士流血建起来的,可要是只让大家“牺牲”,却不给公平和权利,那这种“牺牲”还有啥意义?

很显然,学生们不是不尊重历史,是不想让历史变成掩盖问题的“挡箭牌”。

更绝的是一句“如果你害怕,你就完了;如果你站出来,你就是孟加拉国”。

它没用水印“孟加拉国人”“孟加拉族”这种标签,直接说“你就是孟加拉国”。

这种说法在当时特别有冲击力,把个体和国家绑在了一起,不是国家“定义”你,是你的行动“构成”国家。

我当时跟一个学政治的学生聊,他说“以前觉得国家是大人物的事,看了这句才明白,咱普通人也能代表国家”。

除了涂鸦,孟加拉国的多元认同还在咋实践?

这些涂鸦不只是“情绪发泄”,校外也有实际动作跟着,不然就成了空谈。

有个叫“孟加拉国原住民族权利网络”的组织,一直在帮少数民族争权益。

比如在加罗族聚居的地方开双语学校,既教孟加拉语,也教加罗族自己的语言,不想让他们的文化慢慢消失。

我还去参观过一次,小朋友们用两种语言唱歌,挺热闹的。

达卡大学自己也没闲着,历史系开过“孟加拉国多元文化史”研讨会,专门请了加罗、查克玛这些少数民族的学者来讲课。

以前课本里多讲“主流历史”,现在把少数民族的故事也加进去,算是把涂鸦里的“多元想法”落到了学术上。

如此看来,光有街头表达不够,还得有学校和组织搭台子,才能让多元认同真的扎根。

反配额运动后,政府也有点动作。

比如给查克玛族住的山区修公路,以前那边交通特不方便,物资运不进去,现在路通了,买卖也好做了。

不过我听当地村民说,这些政策到了基层能不能落实好,还得再看看。

毕竟好政策“卡”在中间的情况,不少地方都有,孟加拉国也未必能例外。

总的来说,反配额运动后的孟加拉国,年轻人用涂鸦把对“国家身份”的困惑和期待喊了出来。

从一开始的民族主义,到后来的三种思潮碰撞,再到现在的多元认同觉醒,不是说谁对谁错,而是大家终于开始接受,国家身份不是写在课本里的固定答案,是靠每个人的行动慢慢建起来的。

我在达卡待的那阵子,每天路过涂鸦墙都忍不住多看两眼。

不是看画得多精致,是看里面藏的那些真实想法。

以后谁想了解孟加拉国的青年思潮,不用光看新闻报道,去达卡大学的墙上瞅瞅,估计还能摸到更实在的东西。

毕竟那些没经过“包装”的文字,才是年轻人最真实的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历史   孟加拉国   配额   涂鸦   身份   达卡   孟加拉   国家   民族主义   伊斯兰   少数民族   劲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