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前中国没有棉被,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

宋朝以前没棉被,零下几十度的冬天,古人哪是硬扛,全靠脑洞大开的生存技巧,现在我们冬天裹着羽绒服、开着空调都嫌冷,真不敢想千年前没棉花的日子,古人是怎么熬过来的。

本来想以为他们只能冻得缩成一团,但后来发现,人家的御寒招数学问大了,从穿衣到住房,从随身小物到一日三餐,都藏着满满的生存智慧。

随身小火炉和热汤烈酒,把温暖揣进怀里喝进肚

随身取暖的物件,古人早就玩明白了,隋唐时期流行的铜制手炉,椭圆造型,里面放块热炭,外面有镂空的盖子,塞进袖筒里,走到哪暖到哪。

这玩意儿比现在的暖手宝还方便,不用充电,揣着就能走,穷人没铜炉,就用陶土捏个小炉子,甚至用瓦片夹着炭,外面裹层破布,照样能暖手暖心。

夜间睡觉最愁被窝冰凉,汤婆子就派上了用场,这东西是铜或锡做的水壶,灌上沸水,套个布套放进被窝,能暖到后半夜。

考古发现印证,这物件的雏形南北朝就有了,《齐民要术》里还记载过“炙锡温脚”的法子,如此看来,古人早就懂了“脚暖全身暖”的道理,光靠外用还不够,内在驱寒也很重要。

古人冬天爱吃羊肉、狗肉这些温补的食材,汉代《四民月令》里就写着冬天要烹煮羊豚抵御严寒。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还发明了“古董羹”,就是现在火锅的前身,铜鼎架在炭火上,高汤翻滚,煮着肉片蔬菜,围坐一圈边吃边暖身。

喝酒也得温着喝,铜爵下面放个小火盘,酒一直保持微沸,既暖了胃又驱了寒。

个人觉得,这种“内外兼修”的御寒方式,比单纯裹厚衣服管用多了,既满足了口腹之欲,又解决了保暖问题,实在高明。

房子变暖房,古人的地暖比我们想的早得多

再厚的衣服,也抵不过漫漫长夜的寒冷,古人便把主意打到了房子上,北方的火炕,现在东北农家还在用地,其实秦汉时期就有雏形了。

辽阳、抚顺的汉代遗址里,考古学家发现了用石板、土坯垒砌的烟道炕,灶口烧柴,热气顺着炕里的烟道流动,整个睡台都被烘得微烫。

睡在上面不仅暖和,还能利用余热温酒、烤鞋,一举两得,比火炕更高级的是火墙,汉代邺城的铜雀台就有这设计。

宫墙被砌成中空的夹墙,里面烧炭,热气从墙壁散发出来,整座殿堂都暖洋洋的,堪比现在的地暖。

唐代大明宫的温室殿更讲究,墙壁用花椒和泥砌成,既保温又能散发香气,地面铺着厚毛毡,四角还放着鎏金铜炉,冬天在里面甚至能穿单衣宴饮,南方没有火炕,就发明了暖阁和地炉。

富人在堂屋里用屏风隔出个小阁,里面放个铜火盆,上面盖着带灰孔的竹笼,不熄火也没明火,再挂个锦帘,进去就像进了小温室,《梦粱录》里就记载,临安的士女冬天爱在暖阁里围炉下棋。

穷人没这条件,就掘地三尺挖个地炉,全家围坐着烤红薯、烘草鞋,火光映着墙壁,倒也有几分温情。

很显然,古人对住房保暖的改造,完全是因地制宜,北方靠炕靠墙,南方靠阁靠炉,把有限的条件发挥到了极致,穿衣方面,阶层差异就很明显了。

富人穿狐裘、貂裘,《诗经》里就有“狐裘蒙戎”的记载,东汉渤海王刘悝的一件紫貂大衣,价值百金,抵得上中产之家十年的口粮,这种皮草不仅保暖,更是身份的象征。

穷人就没这待遇了,他们穿“纸裘”,用楮树皮制成薄纸,层层糊在麻布上,涂些桐油挡雪隔风,陆游被贬时,友人送他一床纸被,他还写诗称赞。

还有更硬核的草袍,把茅草捶软夹在粗麻布里缝起来,虽然刺痒,但零下十几度的野外能保命,这种阶层差异在御寒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富人能“炫富式保暖”,穷人只能“凑活式御寒”。

但不管是纸衣还是狐裘,都是古人根据自身条件想出的办法,更难得的是,物质匮乏的年代,古人还不忘精神取暖。

冬至过后,官府会给百姓赐薪,乡里之间互相馈炭,合家围炉夜话,把漫长的冬夜过成节日,文人墨客还会踏雪寻梅、煎雪煮茶,用诗词记录冬日雅趣。

没有棉被的千年里,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对抗着严寒,从纸衣到狐裘,从火炕到汤婆子,从热汤烈酒到围炉夜话,每一种方式都藏着对生活的热爱。

现在我们有了各种先进的保暖设备,不用再穿纸衣、睡火炕,但古人那种“因地制宜、物尽其用”的生存哲学,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毫无疑问,正是这份坚韧与智慧,让文明在严寒中不断延续,这大概就是无棉时代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历史   宋朝   棉被   零下   寒冬   中国   古人   火炕   保暖   狐裘   冬天   汤婆子   穷人   汉代   严寒   暖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