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
为中国摘掉“贫油”帽的
是哪位科学家吗?

他就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
新中国首任地质部长李四光
1889年10月26日
李四光出生
今天跟随国家记忆一起
致敬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1948年
著名地质专家李四光代表中国地质学会
到英国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
而暂时留在英国
1949年的一个深夜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
让居住在英国伯明翰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从睡梦中猛然惊醒
他赶忙接起电话
电话当中传来的消息
却是让他惊出了一身冷汗

1949年新中国诞生前夕
周恩来总理亲自提名李四光为政协委员
国民党方面得知消息后
立即派人给仍在英国的李四光施压
让他公开发表声明
拒绝接受共产党的“邀请”
不然就通过英国政府将他扣留

从电话当中得知这一消息的李四光
立即将重要的文章手稿、护照和几件衣服
塞进一个小公文包
然后嘱咐妻子把原来买好的船票退掉
准备另外回国的办法
李四光乘坐货轮来到法国
乘上火车去往瑞士
几经辗转
最后在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住下
和夫人会和后
登上了去往中国的货轮
与此同时
周恩来总理一直关注着李四光的归国行程
并派人秘密前往香港接应

在各方努力下
1950年4月6日
李四光与夫人冲破重重阻挠
安全回到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
李四光本想回到科学研究第一线
但受中央领导委托
为了新中国的建设需要
他担任了第一任地质部部长

当时的新中国由于石油短缺
工农业生产受到极大限制
国防建设也面临着巨大压力
党中央和毛主席迫切希望
在中国的土地上找到石油
摆脱对外国石油的依赖
毛泽东主席对李四光说:
“要进行建设,
石油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我们确确实实缺少天然石油,
就要讨论走发展人造石油
和从油气页岩中提取石油的道路。
你是地质部部长,
你看怎么办?”

根据长期以来占据石油界的主流理论“海相生油”论
西方相关领域专家坚定地认为
处在海洋环境下产生的海相地层才能生油
而中国土地大都属于陆相地层
没有生油条件
不可能产出良好的石油资源
而李四光深信
在中国辽阔的领域内
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
关键是要抓紧做地质勘探工作
因此他自信地答道:
“中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而且分布广泛,
未来的中国一定会有自己的石油。”
在多年考察
中国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的基础上
李四光提出了新华夏构造体系
他提出
新华夏体系中有三个沉降带
都存在生油的可能性

在李四光的地质理论引导下
普查大队在松辽平原
发现了可能蕴藏大油田的地质构造
1959年9月26日
所有的工作人员连同附近村庄的男女老少
纷纷聚集到了钻井队最终确定的井位松基三井旁
下午4时
油阀被打开
一条黑色的巨龙从油嘴冲天而上
整个井场顿时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
新中国终于发现油田了

1963年11月17日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周恩来总理发布了一则震惊世界的消息:
我们依靠自力更生
在东北松辽平原上发现了
一个世界级的大油田
中国石油可以实现基本自给了
中国彻底甩掉了贫油的帽子!

1965年
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决定
让李四光继续担任地质部部长
当时他已经76岁了
这一年
李四光被查出患有动脉瘤
但他舍不得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
仍坚持工作
在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方面
不断探索
继续为国家科学事业做着贡献

1971年
年过80的他因高烧住院
那时他想向医生了解的却是:
“请你们坦率地告诉我,
究竟我还有多少时间,
我好安排一下工作……”
生命的最后时刻
李四光心中所念 仍是国家之事
话中所嘱 皆为报国之责
第二天
1971年4月29日
李四光便与世长辞
享年82岁
李四光逝世后
家人整理他的遗物时
在他的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
“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里,
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有力量,
克服一切科学技术的困难,
去打开这个无比庞大的热库,
让它们为人民所利用。”

李四光的一生以
“报效国家 服务人民”
为自觉追求,无论何时他都
“心系国家事 肩扛国家责”
他那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坚持真理的科学品格
克难攻坚的创新精神
永远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
正如周恩来总理对李四光的评价:
他永远是中国科学界的一面旗帜!
原标题:《今日致敬:周总理评价他永远是中国科学界的一面旗帜!》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宋慧
来源:作者:CCTV国家记忆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