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7月,国家首次出台了全面性的育儿补贴政策:2025年1月1日起,全国所有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均可申领育儿补贴,每孩每年3600元。这两天,又出台了免除幼儿园大班保育费的政策。总的感觉,有关鼓励生育的政策开始密集推出。究其原因,应该是这两年人口负增长的势头有些过猛,不得不让人担忧了。其实,中国出现人口负增长,不过刚刚三年!据统计,中国总人口在2021年达到14.13亿人的峰值后,2022年出现了自1962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此后每年总人口都在加速减少。
人口负增长,再加上这几年各大城市轮番上演的抢人大战,包括放宽落户条件、给予创业补贴,甚至给高学历人才送房送钱等,还有很多中西部三、四城市人口流失严重的新闻,让人感觉各地都在闹“人荒”,好像中国从原来的人口大国一下子变得人不够用了似的。
然而,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全国各地有1222万高校毕业生离开校园,进入就业市场。这一数字较2024年增加43万人,再创历史纪录。海量的大学毕业生面对史上最严峻就业环境,也给2025年的夏天打上了"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标签。而且,今年还不是“最困难的一年”,根据预计,未来13年内,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只会继续增长,到2038年将达到峰值1673万人。
与鼓励生育和抢人大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业市场的内卷达到了白热化程度。什么考公热都是老生常谈了,以后只会是更热,名校毕业生竞聘居委会工作岗位也不再是新闻。职场“35岁现象”让人欲哭无泪,研究生送外卖、博士生竞聘小学教师等学历高消费现象也是屡见不鲜。35岁、还有40多岁的中年人,经验丰富、成熟稳重,正是干事创业的黄金年龄,广大企业主却弃而不用,究竟是现在人太少了,还是劳动力多得用不完,可以挑来挑去,掐着尖用?
也许在广大企业主眼里,35岁以后的职场人,你是有经验、有定力,但是你还有脾气、有心眼呢!不如20多岁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听话、好哄。而且你上有老、下有小,负担那么重,钱给少了你肯定觉得不合适。20多岁的年轻人多好,反正还有大把的青春可以试错,企业主恨不得永远给他们定成试用期才好,工资不用给那么高,劳动合同也不用那么规范。毕竟,大学刚毕业的人那么多,等着求职的人多了去了,你不愿意干,有的是人愿意。
这种情况跟当年的日本似曾相识,上世纪90年代,日本迎来了“史上最大毕业潮” ,但恰逢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企业倒闭潮一波接一波,岗位大幅缩减,学历遭遇急剧贬值。比如,1995年17万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占了当年毕业生的1/4,彼时的大学生成了“被国家抛弃的一代”。
从就业市场的各种挑肥拣瘦,我怎么看不出人口太少的迹象,反而是各种人才资源的错配和浪费。当然,国家出台鼓励生育政策,是为将来肉眼可见的人口结构老龄化未雨绸缪,是为解决现在这一代人将来的养老问题,更是为民族的未来提前考虑。各大城市忙着抢人,不过是为了留住人才和产业、留住人口和资源的一己私利,甚至就是为了托住本地虚高的房价。
其实论人才的总量,现在一点也不缺,而且将来若干年也不会缺。就像前文预计的那样,到2038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才会达到峰值。所以,人才不是不够用,而且将来很多年都是过剩的状态。特别是在当前产业转型的阵痛期,低端的制造业仍占多数,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对高学历人才的吸纳能力比较有限,劳动力掐尖、学历内卷、人才浪费等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了。
真正的危机是人口的结构,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22%(约2.99亿人),65岁以上人口达15.6%(约2.13亿),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国际标准为65岁以上占比≥14%)。未来,我国总人口将从2024年14.01亿降至2050年11.5亿;2032年60岁以上占比突破20%,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
中国人口自建国初期的5.42亿人,先后经历了1949—1957年、1962—1970年两个人口高增长阶段,总人口分别达到了6.47亿人、8.30亿人。20世纪7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人口进入有控制增长阶段,1971—1980年,全国总人口由8.52亿人增加到9.87亿人。进入80年代后,尽管继续实施人口控制政策,但由于前期高峰期人口进入婚育阶段,1981—1990年,依然出现了“第三次人口增长高峰”,到1990年,总人口已达到11.43亿人。1991年以后,每年净增人口才不断下降,人口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建国以后的人口高速增长给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带来了压力,但也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20世纪90年代,随着东南沿海经济的率先崛起,深圳等南方城市出现了第一代“打工妹”群体,成为那个阶段人口高速增长的生动写照。也正是凭借那一代年轻人形成的人口红利,再借助加入WTO的东风,中国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奇迹。
现在,人口红利的大潮虽然消退了,但庞大的人口基数仍在。虽然总人口出现了负增长,但劳动力的总量依然很大。从人口拐点形成到真正出现劳动力短缺,会滞后很多年。我国新生儿数量开始下降,发生在2017年,那一年出生的宝宝到了劳动年龄,大约也就是往后推25年左右,即2042年前后,真正的劳动力人口下降,才会发生。
按照现在人口负增长的发展趋势,到劳动力人口出现下降的时候,我国早已是超级老龄化社会了。也就是说,劳动力的过剩和老龄化的加剧会一直相伴而生,带来的后果就是,实际参加劳动的人口供应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会越来越困难。
破题的思路无非就这么几条:一是鼓励生育,延缓人口负增长和人口结构老龄化加剧的态势,增加老龄群体的供养人口;二是加快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高附加值就业机会,让过剩的劳动力人口得到充分就业,并获得与劳动付出相当的收入,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三是延缓劳动人口退休的时间,防止过多的劳动力人口过快地加入退休养老的行列,减轻社会养老的负担。但是最后一条措施又与增加就业机会的措施相悖,因为大量的高龄劳动力占据工作岗位,势必会使本就过剩的劳动力更加难以就业。
日本是典型的老龄化社会,也是较早推行延迟退休政策的国家。2006年,日本就提出将退休年龄从60岁延迟至65岁;2021年再次提出从65岁延迟至70岁;2025年初,日本政府正式实施了新的养老政策,允许国民自愿延迟退休至75岁。放眼全球,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西方多数国家也逐步推出了延迟退休政策,如美国、英国、德国、瑞典等国家纷纷把养老金法定领取年龄或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了67岁至70岁。
当东京街头70岁的出租车司机颤巍巍地转动方向盘,当便利店收银台后80岁的老人鞠躬递上零钱,这其实是一场裹挟着数千万日本老年人的生存之战:他们必须用佝偻的脊梁,扛起整个社会的养老重负。对日本老人来说,如果选择提前领取养老金,金额将永久缩水24%;反之,如果工作至75岁,则可多领84%。这无异于一场以寿命为赌注的金融游戏:活得越久,才能领得越多,但代价是耗尽最后一丝劳动价值。他们不是“退而不休”,而是“退即破产”。日本的现状,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未来太远,还是说回现在吧。有人说中国的人口红利期结束了,但我觉得不但没有结束,而且还要持续很多年。有人所说的人口红利,可能指的是那些甘愿拿着低工资、又能吃苦耐劳的90年代、00年代打工人,他们已经渐渐老去了。但是现在每年新增的10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是素质更高、更有活力的新一代劳动者,他们视野广阔、经过专业学习和锻炼,能够适应专业能力要求更高的高附加值工作。用好这些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到人尽其才,不仅是全社会的职责使命所在,更是保证每个个体安居乐业、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课题。
总结一下,现在看,人并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预计将来,人也不少,而且老年人太多了。其实跟动物的世界一样,当人们看到资源有限、竞争加剧,就会本能地减少生育,这符合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只是,人类还是太短视,更多地只顾及眼前,当生存环境变得严峻时,通常会过度地作出反应,而不考虑以后将会面临的更严重的危机。比如,过度地减少生育,将来会使整个社会面临养老的困境。就像农民种白菜,今年赔了钱,明年就一棵不再种,结果明年白菜大赚。也许现阶段出生的宝宝,将来个个都会变成“宝儿”,因为没有了竞争,上大学名校随便挑,找工作职场平着趟。到那时候,对现在还顶着压力生娃的家长们来说,就偷着乐吧。
#大学生就业#生育补贴#人口红利#内卷#延迟退休
(封面和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更新时间:2025-08-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