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时光,足以让幼苗舒展枝桠,亭亭如盖;15年坚守,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下简称“特教中心”)的老师们用脚步丈量巴渝大地的沟壑纵横,在家访路上踏出的每一串脚印,都浸满了汗水与温情,凝结成无声却滚烫的誓言。
今年盛夏,随着重庆东站驶出了第一班列车,这条承载着爱与责任的长路,被时代的巨笔悄然勾勒出崭新的轨迹——更快捷,更温暖。
新途心桥:从重庆东站开启的温暖行程
初升的朝阳慷慨地为重庆东站巨大的玻璃幕墙披上流动的金纱。站台上,特教中心二年级老师陈彦洁背着沉甸甸的双肩包——里面装满了小唐同学的成长档案、手工小礼物和新设计的康复卡片,踏上了第三次彭水家访之旅。这一次,她的目的地是班上小唐同学的家。站台尽头,银白色的“复兴号”列车如一道光梭,裹挟着清新的晨风呼啸而至,稳稳停靠。陈彦洁知道,这钢铁长龙,将成为连接她与小唐家庭之间最迅捷、最安稳的“心桥”。
“以前去彭水?那简直是一场体力与耐力的双重闯关!”陈彦洁靠在舒适的高铁座椅上,望着窗外飞逝的风景,嘴角漾开一丝苦涩又释然的笑。记忆的闸门打开:天刚亮她已出门,拿着好不容易抢来的车票,登上了人头攒动的车厢。抵达武隆,往往已是晌午。当到踏入彭水县城时,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往学生家中,喉咙干哑得几乎发不出声。“每次回来,人都像散了架,但心里那份牵挂,推着你必须往前走。”
此刻,列车如离弦之箭般平稳加速,窗外的青翠山峦、蜿蜒河流,瞬间化作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车厢内安静凉爽,只有空调轻微的送风声。仅仅48分钟后,列车便轻盈地滑入彭水站的月台。“以前跨越的是千山万水的阻隔,现在缩短的,是真真切切的心与心的距离。”陈彦洁低声自语,步伐轻快地走出车厢。
指尖微光:无声世界因爱回响
沿着崭新平整、标线清晰的柏油路,陈彦洁很快抵达了学生小唐家。屋内,小唐正趴在窗前的木桌上,阳光透过薄薄的纱帘,温柔地笼罩着他专注的侧脸。他小小的手指灵活地摆弄着手语字母卡片,正认真拼写着一个单词。听到熟悉的脚步声,他猛地抬起头,眼中瞬间迸发出惊喜的光彩。“陈老师!”他激动地挥舞着小手。母亲闻声从厨房快步走出:“这高铁真是快得像风一样。娃儿天天掰着手指头算日子,就盼着您来呢!”
在小唐家,陈彦洁放下背包,小心翼翼地拿出平板电脑。屏幕亮起,她指尖轻点,调出一份色彩丰富、图文并茂的小唐学习方案。“看,小唐,这是专门为你设计的手指操动画,还有这个互动小游戏……”她耐心地用手语配合着口型,一字一句地讲解。“有了这便捷的交通,”陈彦洁抬头,目光与小唐母亲交汇,“我们就能更及时地看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调整方案。这在过去,真是想都不敢想的福分!”
从“翻山越岭,道阻且长”到“风驰电掣,朝发夕至”,交通的飞跃与教育进步的壮歌,在巴渝大地上从未停止交织与回响。当夕阳熔金,为彭水连绵的群山披上梦幻般的金色霞衣,陈彦洁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感动,再次踏上了返程的列车。银色的“复兴号”在暮色苍茫中疾驰,窗外连绵的山影飞速向后退去,化作流动的墨色剪影。她知道,这条由重庆东站延伸出的家访新路,已然成为一条充满希望与爱的“快车道”。它将承载着更多特教人的热忱与智慧,驶向特殊教育那片更广阔、更璀璨的星辰大海。
山海有路:高铁织网让特教之路更宽广
回溯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十五载风雨家访路,那三万公里叠加的行程,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数字,它铺满了崎岖的山道、泥泞的田埂、冰冷的铁轨,更镌刻着无数令人动容的瞬间。是一次次不辞劳苦、饱含深情的叩门,让一个个在困境中彷徨的特殊家庭,重新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听到了梦想拔节的声音。
如今,交通的华丽蝶变,恰似一双强健而温暖的翅膀,稳稳托举着特殊教育的梦想振翅高飞,飞越曾经难以逾越的山海屏障。密织如网的高铁、高速,如同大地上奔涌的动脉,让特教老师们化身最灵动的信使。他们不再为路途所困,能更频繁地穿梭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在教育公平与交通强国的“双向奔赴”中,精准地送达每一个需要被“看见”、被“点亮”的角落,让每一个特殊孩子,都终将循着属于自己的那束光,勇敢前行。
责编:谷雨
更新时间:2025-07-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