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了,日本还认为自己是受害者

80年前的硝烟已经散去,战火熄灭,但历史的阴影依旧笼罩在许多人的心头。

在这场席卷亚洲的浩劫中,受害者的血泪早已刻在了那片曾经的战场上。

今天的日本,却依然在某些声音的推动下,竭力塑造自己作为“受害者”的形象。

这种言论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动机和考量?历史的真相,如何才能让被扭曲的记忆重新站回阳光下?

那股把整个国家拖入深渊的邪火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尽,世界似乎迎来了一个短暂的喘息之机,但对日本而言,平静的表象下暗流汹涌。

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被国内的激进势力视为西方国家对日本崛起的压制与羞辱,一种民族主义的悲情与愤懑开始悄然积聚。

当1929年发端于纽约的经济大萧条席卷全球时,这股暗流终于找到了决堤的突破口。

军队,这个近代以来在日本政治中扮演着特殊角色的庞大组织,成为了这股邪火最先燃起的地方。

与德国、意大利不同,日本的法西斯化并非由一个魅力超凡的领袖自下而上地推动,而是通过军队内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重侵蚀来完成的。

军队内部,年轻的少壮派军官们普遍对政党政治的腐败和财阀的贪婪感到极度不满,他们深受北一辉等法西斯理论家的影响,鼓吹通过“昭和维新”,以天皇的名义进行“国家改造”,建立一个由军人主导的、对外强势扩张的“高度国防国家”。

于是,“一夕会”、“樱会”等上百个形形色色的法西斯团体在军中秘密成立,他们串联勾结,策划着颠覆现有秩序的阴谋。

这股狂热的思潮,很快就从密谋转向了行动。

军中弥漫着一种名为“下克上”的危险风气,即下级可以不服从上级的命令,甚至通过暴力手段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1928年,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擅自策划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我国东北的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企图制造混乱,为占领东北创造条件。

1931年9月18日,关东军再次自导自演,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悍然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并迅速占领沈阳。

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内阁对此完全无力约束,只能被动地追认关东军的行动。

事变的“成功”,让军部在日本国内的声望和权力达到了顶点。他们挟持着政府,将国家一步步拖入战争的轨道。

1932年5月15日,一群海军青年军官和陆军士官候补生闯入首相官邸,杀害了时任首相犬养毅,公然以恐怖手段对抗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的政治家。

军部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主要分为“皇道派”和“统制派”两大势力。两派的斗争在1936年2月26日达到了高潮。

当日,东京大雪纷飞,一千四百多名“皇道派”官兵发动兵变,袭击了首相官邸、警视厅等重要目标,杀害了内大臣斋藤实、大藏大臣高桥是清等多名重臣。

这场被称为“二二六事件”的兵变虽然最终被平定,但其结果却出乎意料。

“皇道派”势力因此被清洗,而“统制派”则借机彻底掌控了陆军,进而控制了整个日本政府。军部的法西斯化最终完成。

此后,日本的战争机器全面开动。1936年8月,在军部扶持下上台的广田弘毅内阁,正式出台了臭名昭著的《国策基准》。

这份文件赤裸裸地宣告,日本的国策就是要“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

就这样,一股由经济危机催生、由军人主导、由财阀支持的法西斯狂潮,彻底吞噬了整个日本,将其变成了一头失控的战争怪兽。

哭声震天的纪念会,究竟是反思罪孽还是惋惜失败?

时间来到2025年,距离那两声彻底改变世界格局的巨响,已经过去了整整八十年。

8月6日的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内气氛肃穆。日本首相石破茂身着一袭素黑,在全球媒体的镜头聚焦下,以最为恳切的语调,向原子弹爆炸的死难者表达着“沉痛”的哀悼。

几天后的8月9日,在长崎的和平公园,相似的场景再次上演,同样的默哀,同样的反核誓言。

石破茂在演讲中反复强调,“绝不让广岛和长崎的悲剧重演”,并重申日本将“坚持无核三原则”。

听着这些辞藻恳切、情感饱满的发言,不明就里的人或许真的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日本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受害者,是一个饱受战争蹂躏、无比渴望和平的国度。

可是,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吗?日本为何会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遭受原子弹攻击的国家?这个问题的答案,东京的政客们心知肚明,只是他们刻意回避。

他们年复一年地在纪念仪式上展现悲痛,却绝口不提这场悲剧的根源——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才将自己的人民推入了这场灾难。

就在广岛纪念仪式的前夜,一群日本民众自发聚集在原子弹爆炸遗址前,他们高举的标语牌上写着“日美同盟是战争同盟”、“阻止核战争”,他们的怒火并非指向八十年前投下的那两颗炸弹,而是直指当下日本政府的一系列危险动向。

这些清醒的日本人看得很明白,他们的政府正在做的,根本不是在守护和平。

日本官方所哀悼的,不是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罪恶与苦难,而是自己战败后所失去的“荣光”与霸权。

只要深入观察一下日本近些年的所作所为,就能轻易戳破其“和平主义”的虚伪面纱。

在教育领域,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日本文部科学省不断地审定和修改历史教科书,企图从根源上阉割历史记忆。

对于那场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有的教科书将其描述为“事件”,用轻描淡写的笔触一笔带过;有的则在遇难者人数上大做文章,暗示数字存在争议;更有甚者,将日军的“侵略”行为美化为进入亚洲大陆的“进出”。

对于“慰安妇”这一铁证如山的战争罪行,他们也想方设法地予以否认和模糊。

这种系统性的历史篡改,旨在培养对本国侵略历史一无所知、缺乏负罪感的下一代。

在军事与安保领域,日本政府的动作则更加露骨和危险。

近年来,日本的防卫预算连年突破历史记录,军费开支急剧膨胀,其增长速度令世界警惕。

他们不断购入先进的攻击性武器,并积极地与美国举行大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演习的针对性与实战化程度越来越高。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日本政坛内部,竟然出现了要求与美国进行“核共享”的杂音。

所谓“核共享”,就是指无核国家在本国部署盟友的核武器,并在战时参与使用。

这一构想,直接冲击了日本战后一直标榜的“不制造、不拥有、不运进核武器”的“无核三原则”的基石。

一个每年都在高调纪念原子弹轰炸、宣称要致力于“无核世界”的国家,私下里却在一步步地向拥有和使用核武器的门槛靠近。

八十年旧梦未醒,帝国的幽灵还在东亚徘徊吗?

战后的国际秩序,是以对法西斯战争罪行进行彻底清算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作

为二战亚洲策源地的日本,却始终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表现出一种令人不安的暧昧与抗拒。这种抗拒,在2025年的一场外交风波中再次暴露无遗。

据俄新社报道,针对俄罗斯对南千岛群岛(日方称“北方四岛”)的实际控制,日本外相岩屋毅公然宣称俄罗斯的占领是“非法的”,甚至抛出了“苏联1945年对日宣战是不正当的”这种奇谈怪论。

此言一出,立刻遭到了俄罗斯方面的迎头痛击。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一针见血地指出,东京当局执意对二十世纪中叶决定人类命运的历史事件强加错误的解释,这直观地证明了当今日本政策中根深蒂固的“复仇主义”核心。

扎哈罗娃强调,日本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拒绝完全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的国家,其目的就是为了“洗白”或掩盖日本军国主义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犯下的滔天罪行。

她明确表示,南千岛群岛是根据盟国间的战后协议和《联合国宪章》作为合法依据移交给苏联的,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继承国,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

在即将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的时刻,日方发表如此无耻的言论,是对历史的公然挑衅。

莫斯科要求东京必须充分认识到其在二三十年代对亚洲发动的侵略战争所应承担的责任,并就其给各国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作出真诚的道歉。

这场关于“北方四岛”的争端,绝非孤立的领土纠纷,它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日本对整个战后国际秩序的态度。

拒绝承认战后安排,其本质就是不愿正视自己的战败国地位,不肯接受侵略战争必然失败的历史裁决。

这种心态,正是驱动日本战后一系列“国家正常化”行动的底层逻辑。

八十年过去了,广岛长崎的核爆悲剧,本应成为日本反思战争、拥抱和平的起点。

但令人遗憾的是,它在很大程度上被扭曲成了一段孤立的、只属于日本的“受害史”。

这种选择性的记忆,使得日本社会始终缺乏一种对加害者责任的深刻共鸣。

帝国的幽灵,似乎并未在原子弹的闪光中彻底魂飞魄散,它依然在某些政客的言论中、在被篡改的教科书里、在不断膨胀的防卫预算中徘徊。

参考资料:扎哈罗娃批日本“拒绝完全承认二战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5

标签:历史   日本   受害者   法西斯   战争   广岛   关东军   战后   国家   长崎   哈罗   俄罗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