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年前后的英国经历着三重制度嬗变。黑死病造成的人口锐减在14世纪意外瓦解了农奴制体系,1348-1351年间约40%的人口消亡迫使领主接受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到1470年英格兰货币地租占比已达82%,这为劳动力市场化埋下伏笔。残存农民获得议价权后,1381年泰勒起义进一步巩固了公簿持有农的法律地位,土地租赁市场逐步形成。
当欧陆国家沉迷于宗教战争时,英国正通过国家授权的海盗经济完成原始积累。1580年德雷克劫掠的50万英镑(相当于王室十年岁入)仅是冰山一角,1580-1630年间英国海盗攫取的美洲白银占欧洲流通总量的42%,这些贵金属通过东印度公司转化为商业资本。1601年香料贸易的925倍利润率催生了股份制公司雏形,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时,其60%储备金源自殖民地贵金属输入。
土地产权的资本化改革则是另一条暗线。1604年首个议会圈地法案通过后,4000余项立法将98%的公有地转为私有产权。土地抵押贷款占农业投资的比重从1688年的11%激增至1780年的67%,集约化农场主运用会计簿记提升生产率,被剥夺土地的农民则成为工厂劳动力储备。
制度经济学家诺斯指出,英国比法国早70年消灭敞田制,其工业革命本质是生产要素解放过程:劳动力从封建依附中剥离,贵金属资本转化为生产性投资,土地成为可交易抵押品。西班牙因沉迷贵金属通胀陷入“资源诅咒”,法国受限于行会制度和封建地权,唯有英国在1700年构建起市场经济的三大支柱——自由劳动力、流动资本和明晰产权。
当下全球面临数字时代的制度重构挑战:数据确权如同新圈地运动,科创风投延续着海盗经济的风险共担逻辑,而AI对劳动力的冲击堪比黑死病带来的劳动力重构。回望300年前的历史转折,制度容器仍是技术革命能否转化为生产力的决定性变量。
六大工业国300年兴衰的底层逻辑
解码制度创新如何改写大国兴衰史
历史照进现实的战略指南
《现代工业社会与经济体制选择:当代六大工业国的经济成长与体制演进》
赵伟 著
定价:126.00
书号:978-7-5227-3771-3
本书以中世纪末期市场经济的萌发与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形成为起点,以现代工业社会的步步成长和经济体制的选择及演化为主线,追溯了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及苏俄当代六个工业化大国过往数百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史,梳理了这六个国家近现代经济成长与经济体制演进之间的互动关系。本书的基本立论是现代工业社会是人类迄今所创造的最辉煌而伟大的文明,现代工业社会从萌发到每一步发展,都面临经济体制的选择问题;这六个国家的历史证明,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找到的最有效率的一种资源配置形式,也是唯一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一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部生命来自不断的创新,创新的动力是内生的。相比之下,工业社会动荡时期产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僵化的体制,这种体制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恰是这种体制导致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经济的停滞和最终解体。本书第一版出版于1994年,此次第二版深化了理论分析,增补了一些重要史料,比第一版更具可读性。
赵伟,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以单位委培生身份入兰州大学经济系随“七七级”学习,1980年考取兰州大学外国经济史专业研究生,1982年毕业并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0—1991年、1993年两次赴英国,在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高校学习。1993年在兰州大学获评副教授,1996年在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获评教授。2000年获博士生导师任职资格。长期从事外国经济史、国际经济学及空间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迄今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和Journal of World Trade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著编有《高级国际贸易学十讲》等书19部。多次应邀赴国外学术机构讲学或从事研究工作,先后任英国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德国明斯特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以及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RIETI)等国际研究机构的高级客座研究员。
-End-
供稿人/发布人:张旖轩
审核人:王斌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