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网络上可查,不涉及泄密,请知悉。
台湾媒体人唐湘龙称,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碰到殖民的就跟你硬杠到底,死战不退的国家。虽然这话听上去好像很绝对,似乎有点不客观,甚至会被认为是带着强烈的民族情绪去看问题而得出的结论。但实际上即便我们冷静理性的纵观全球殖民史,也会惊讶的发现中国在反抗的广度、深度和烈度以及持久性上,确实堪称罕见。
当荷兰“海上马车夫”在明朝崇祯六年企图染指我国东南沿海时,这个内忧外患行将就木的王朝,竟能组织起百艘战舰将其痛击,并且逼其道歉赔款。即便是被后世诟病无限谄媚列强,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晚清,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天津守军还依托克虏伯大炮和400万发弹药,与八国联军血战。哪怕是慈禧太后西逃后,清军仍然在娘子关等地还能打出胜仗。
当然这并不是说当时腐朽的清军多有战斗力,而是对于当时参与反抗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中国人而言,他们那种哪怕看着晚清政府不行,但面对外敌欺辱也要战至最后一兵一卒骨气,才是列强书写的殖民史上最扎眼的部分。
相比之下印度莫卧儿帝国在面对英国东印度公司时,王公贵族们往往率先签订城下之盟。虽然1857年爆发了规模浩大的民族大起义,但整体上统治阶层的妥协性较强,抵抗力量也相对分散,缺乏持久的全国性联合抵抗。而许多非洲部落在面对殖民者的火枪长矛时,更是因为技术代差巨大,或者死社会组织松散,抵抗虽英勇但经常被迅速瓦解。
还有东南亚等地,许多地区被殖民者“分而治之”,利用当地复杂的民族、宗教和社会矛盾进行分化统治,削弱了整体反抗力量。而中国呢?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5年抗战胜利,发动全民抵抗的州县超过一千个!
1937年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每日伤亡近万人。这种以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的悲壮场景,在殖民史中确实是几乎只见于中国战场。这要是其他国家的军队碰到这种情况,早就溜得都没影了,就像抗美援朝时的韩军那样。有谁能想到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阵亡的最高将领是韩国逃兵撞死的呢?这话虽然刻薄,但也折射出不同军队和族在面对极端压力时的迥异反应。
当然中国的抗争血性,在近代还是抵不过因为落后封闭和列强产生的实力悬殊对比。同时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还资源丰富。因此当时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急需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而地大物博的中国自然成了“众矢之的”。英国又以印度为跳板,步步紧逼,将中国国门打开,变成列强竞相蚕食的对象。
但是中国人并没有屈服,而是一次又一次在绝境中奋起,最终站了起来。这其中就是源于我们的民族文化对失败的屈辱认识。与许多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历史书写有个奇特现象,卫青霍去病北逐匈奴的辉煌功绩可能寥寥数页,而南宋崖山海战的惨烈却留下万字详述。甲午战败后梁启超“四万万人齐下泪”的悲愤,远比歌颂康乾盛世更震撼人心。
网友都调侃几千年辉煌我们一笔带过,百年屈辱我们分上下两册。 这种“重败轻胜”的史观可不是自虐,而是将失败创伤深植在民族血脉中,化作永不磨灭的危机意识。林则徐流放途中疾呼“苟利国家生死以”,丘逢甲血书写出“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都是这种“知耻”之后迸发的“后勇”。
在民族危亡时“宁做爱国鬼,不做亡国奴”的更是全民共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民族精神,最后才能在我党革命的领导下战胜侵略者并最终取得革命胜利。不过即便新中国建立之后,这样的精神依然在传承。也正是如此,抗美援朝战场我们才敢硬刚美国带领的所谓17国联军,后来面对苏联陈兵百万,号称要外科手术式的打击也没有惧怕半分。
如今中国富强了但统一尚未完成,外部威胁依旧存在,而台湾媒体人能发出这样的感叹也是好事。不过与其说中国是“唯一”死战不退的国家,不如说在面对殖民压迫时全民族不屈的努力。
看了湾媒体称中国是唯一死战不退的国家,屏幕前的你有何想说的?欢迎留言讨论!
读者朋友,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资料:
北京日报客户端,吾辈当自强!铭记这些浸染血泪的日子……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6947788960584663&wfr=spider&for=pc
央视新闻,主播说联播丨十四亿多家人,永远是最有底气的靠山!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3375380674752361&wfr=spider&for=pc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