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工作室里,31岁的周一忱正盯着电脑屏幕调整像素色块。
屏幕上,黄绿色调的像素小人正扶着另一个更矮小的像素人物走向床边,这是他耗时半年完成的Game Boy游戏《奶奶》的最后一幕。
这个没有关卡、没有奖励的游戏,在2025年2月上线后迅速引发关注,央视新闻用13分钟专题报道其背后的故事。
当千万网友在虚拟世界中与"奶奶"挥手作别时,一场关于科技与情感的对话正在赛博空间悄然展开。
像素里的永恒告别
2024年3月,95岁的奶奶因摔倒导致行动不便,周一忱从武汉市区搬回了蔡甸区的老房子。
这是他第一次与奶奶单独生活,也是第一次以照顾者的身份参与到老人的日常中。
每天清晨五点半,他会骑着电动车去两公里外的早餐摊买热干面;午后阳光正好时,用轮椅推着奶奶去街角公园见老姐妹;深夜替老人掖好被角时,总能听见她用方言嘟囔着"忱忱瘦了"。
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在2024年7月突然有了新的载体。
周一忱开始用GB Studio软件记录与奶奶相处的点滴,从厨房的老式冰箱到客厅的彩色电视机,从奶奶最爱的橘子汽水到她总是忘记戴的老花镜,都被他转化成16x16像素的图像 。
但当游戏完成80%时,他陷入了创作瓶颈——画面里的像素小人始终缺少某种灵魂。
转折发生在2024年10月的清晨。
奶奶在睡梦中安详离世后,周一忱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本泛黄的相册。
相册里,年轻的奶奶抱着襁褓中的他站在长江边,身后是1998年洪水退去后的泥泞江岸。
这个瞬间让他顿悟:游戏缺少的不是技术细节,而是跨越生死的情感联结。
他将奶奶的照片进行像素化处理,用不规则的像素点重构出老人的音容笑貌,即便这导致系统多次崩溃 。
最终完成的《奶奶》包含五个主要场景,玩家通过方向键和确认键与虚拟世界互动:
在厨房给奶奶热牛奶时,屏幕会弹出"奶奶说这比医院的营养液好喝"的对话框;推着轮椅经过公园长椅时,像素小人会自动停下与NPC老人对话。
最催泪的是结尾部分:当玩家重复照顾奶奶数十次后,游戏画面会突然切换成水墨风格,一只白鹤载着奶奶的灵魂飞向云端,房间里的台灯却永远亮着温暖的光。
非科班的艺术突围
与多数游戏开发者不同,周一忱的创作之路充满了跨界色彩。
本科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期间,他常在东湖边写生,用画笔记录武汉的晨昏线。
2019年赴美攻读普瑞特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硕士时,他接触到Game Boy改装艺术,开始用这个诞生于1989年的古董游戏机进行创作 。
这种跨界背景赋予了《奶奶》独特的艺术气质。
游戏中的每个场景都经过精心构图,例如奶奶卧室的视角严格遵循文艺复兴时期的焦点透视法,而客厅的布局则参考了宋代《千里江山图》的散点透视。
在色彩运用上,周一忱刻意选择了Game Boy原始屏幕的黄绿滤镜,这种复古色调不仅唤起了80后玩家的集体记忆,更与奶奶家老式白炽灯的暖光形成视觉呼应。
技术层面的挑战同样显著。
为了在2.6万色的限制下还原奶奶的银发,周一忱尝试了17种灰度组合;为了让像素小人的动作更自然,他逐帧手绘了300多个动作分解图 。
这些努力最终得到了市场认可:《奶奶》在itch.io平台上线首日下载量突破2000次,英文版评分高达4.5分(满分5分),玩家评论区充斥着"这是我玩过最有温度的游戏"之类的留言。
反游戏化的情感实验
在游戏行业疯狂追逐元宇宙、VR沉浸感的当下,《奶奶》的反游戏化设计显得格格不入。
没有升级系统,没有成就奖杯,甚至没有明确的通关条件,玩家唯一能做的就是重复照顾奶奶的日常 。
这种设计理念源于周一忱对游戏本质的深刻思考:"电子游戏不应该只是多巴胺刺激的工具,它完全可以成为记录生命、承载情感的容器。"
这种实验性在《奶奶》的交互设计中尤为明显。
当玩家连续三天忘记给奶奶喝橘子汽水时,游戏会触发隐藏剧情——像素小人会蹲在冰箱前自责:"你明明知道这是奶奶唯一的乐趣";
当玩家试图跳过某个照顾环节时,系统会弹出提示:"有些事是不能快进的" 。
这些设计打破了传统游戏的操控逻辑,将玩家从"征服者"转变为"陪伴者"。
更具突破性的是游戏的叙事结构。
《奶奶》采用了非线性叙事手法,玩家每次重玩都会触发不同的对话内容。
有时奶奶会回忆起1954年武汉大水,有时会念叨孙子小时候偷喝米酒的糗事。
这种碎片化叙事不仅更贴近真实记忆的呈现方式,也让玩家在重复体验中不断发现新细节 。
赛博时代的情感范式
《奶奶》的走红揭示了一个重要现象:在数字化生存成为常态的今天,人们对情感联结的需求并未减弱,反而以更复杂的形式呈现。
当00后玩家在弹幕里刷着"这就是我奶奶家的样子"时,他们触碰的其实是被短视频、即时通讯工具稀释的情感浓度。
这种范式转变在游戏行业引发连锁反应。
国内已有独立游戏团队开始开发"记忆重构"类作品,通过AI技术将用户提供的家庭影像转化为可交互的游戏场景;
海外则出现了"情感存档"服务,允许用户将亲人的语音、笔迹等数据制成NFT永久保存。
周一忱本人也在探索新的可能性:他计划将《奶奶》移植到移动端,并开发AR版本,让玩家能在现实场景中"遇见"虚拟的奶奶。
更深层的影响体现在文化层面。
《奶奶》打破了传统孝道文化的说教模式,用游戏这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重新诠释亲情。
当玩家在虚拟世界中无数次重复"给奶奶喂药-陪奶奶聊天-扶奶奶睡觉"的循环时,他们实际上在进行一场关于生命、衰老与告别的哲学思考。#头条深一度#
本文作者 | 木易蜜
责任编辑 | 淡淡翠
策划 | 淡淡翠
更新时间:2025-08-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