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爱调侃韩国不仅国土面积小,资源还匮乏,左右一圈都是力气比你大的邻居,像极了被挤在巷口的小店。
但偏偏就是这样的地方,在短短几十年里把造船、汽车、半导体、电池一个个拉上全球榜单。
这么看韩国崛起像是一个“奇迹”,那韩国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韩国的财阀,虽然现在一提起韩国财阀,都是负面报道,但韩国与财阀的关系,那可是颇有渊源。
首先就是在殖民时期,1910到1945,朝鲜半岛被日本占领,日本在此地强行推行日本文化,这就造成朝鲜半岛局势非常动荡。
除此之外,日本还将朝鲜半岛强行纳入日本帝国工业的链条。在朝鲜半岛修建铁路、港口、厂房、商会。
这时候韩国一些小的经营者就从中发现商机,一边利用日本的技术,一边宣扬自己的民族产业,这就是财阀的雏形。
而此时韩国的新政权忙着接收政权。但此时韩国粮食短缺,外汇更是紧张。国家制度还来不及改
但是社会需求已经迫在眉睫,“百姓们担心明天是否还能拿到货呢?
就是在这种火烧眉毛的时期,一批本地商人眼疾手快的抓住了第一个机遇,谁能最快拿到执照并且凑齐货源,跟政府搭上关系,谁就能挣到第一桶金。
1938年,大邱“三星商会”最先挂牌做杂货、干货和小规模贸易。之后不断扩张业务,增加实力。
1945年日本败局已定,日本人仓促离开朝鲜半岛,但是日本在朝鲜半岛不只留下了资产和机器,还有一整套可以立刻“接线”的渠道与配给系统。
眼看着财阀的势力越来越大,韩国政府肯定不能坐以待毙。
1961年,朴正熙上台,之前韩国政府“惯着商人”的老路就被按下了暂停键。
政府当然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于是迫不及待的要清算财阀。
要清点日本人遗留在韩国的财产,并且限制家族对企业的绝对控制,同时还推进土地改革。
这些措施表面是“扶持产业”,但是真实想法是把财阀拴到国家计划上,让企业跟着政府走。
但是不得不说,按这个计划走下去,今天的韩国也许真的就没有财阀了。
但是现实总是不那么容易实现的。朴正熙政府才刚刚稳定,手段什么的还有不足。
而此时的韩国财阀已经根深蒂固,甚至打通与美军的关系。更何况,此时的韩国政府内部也是矛盾重重。
1979年朴正熙在青瓦台被亲信暗杀,韩国政府内部遭到了极大的混乱。但是这对财阀来说,却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好时机。
全斗焕上台后,嘴上说着要“拴紧”财阀,抑制财阀。
实际行为却像把他们安进恒温箱里静养,不仅给基建项,还给奥运牌面给你甚至出口通道也给疏通好。
更巧的是1986—1988年两年间,国际上油价走低、韩元贬值,并且美国市场对韩国张开了怀抱。
在加上首尔举办奥运会的汇聚了全球目光,韩国出口像找到了主航道,一路提速飞升。
看到这里,基本就是“汉江奇迹”的高光时刻,岸边飘着棋子,工厂汽笛声不断,出口的账面也节节攀升。
这样看韩国财阀好像也不错,但是为什么不少人还是把财阀称作韩国经济的“病灶”?
这是因为政府把衣食住行都交给少数大集团,时间一长,财阀缺乏竞争,不去想着技术和产品更新,而是去想着维系关系。
毕竟只要和政府、军方处好关系,在这块几千万人口的市场里就不愁吃穿。
在这种能靠关系混得不错的情况下,谁还愿意冒险做那些又难、又慢、又烧钱的创新呢?
但是这一套理论在亚洲金融危机时出了大问题。
不少大企业资金带断裂、信用崩塌。像“大宇”这样的韩国财阀巨头也没有撑过,最后破产清算。
此时的韩国政府想加以管束,但是这些政策常常雷声大、雨点小。到最后还是创始人家族说了算,企业被他们牢牢抓在手里。
这种家庭集团看着稳定,但实际家族内斗、争权、分家常常上演,集团经常被拆来拆去,折腾不少。
但是就算这样,财阀也没有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别忘了,韩国财阀本来就是在政府扶持下做大的。无论是因为内斗被拆成好几家家公司,还是继续抱团,它们都有钱、有渠道、有关系。
这些财阀利用各种不公平的办法挤走潜在对手。甚至,韩国家族和家族、家族和政客之间,还会通过婚姻把利益捆在一起。
这样一来,同盟越结越大,势力也越来越大,中小企业和普通人向上的通道就被牢牢堵住了。
财阀牢牢把握着国家,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就不言而喻了。之后就会变得腐败、逃税,侵占公共利益。
韩国政府长期的低息贷款、关税保护、外汇指标等政策,把“搞关系”变成了做生意的一环。
企业去拿批文,并购别家公司,甚至囤地和拿独家经营权,都比开发一项新技术合算。
这不是哪家公司的道德问题,而是韩国社会的制度在暗地推动公司这么干。
这样只要依靠政策就能把公司体量迅速做大,那些回报慢、风险高的“打地基”工作,自然被挤到一边。
韩国也不是没有硬实力不。
在芯片存储领域,韩国靠着持续提升合格率与产量,一步步把对手逼到角落。
至于造船和家电行业则凭借优秀的规模与供应链调度能力拿下全球市场
但是对于操作系统、通用软件以及关键材料和设备这些东西,常常是是“买得起,却造不出”。
这不是韩国能力不足,而是根据成本核算这种不够划算,所以不去做。
韩国这种模式下,经济发展也极其脆弱。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韩国的外债和借钱扩张一下爆发严重危机。
之前的短期外债要一下子还完,但此时的韩元疯狂贬值,这时候的银行不再是靠山,反倒成了负担。
韩国企业之前还喊着“做大做强”,但是瞬间也被波及。最后,韩国只能签下约580亿美元的 IMF 援助,和一大堆让人头疼的改革要求。
此次危机中,大企业一个接一个出事,让韩国人集体明白“国家—银行—财阀”这套铁三角,只要有一边出问题,整套体系就会爆发大问题。
1987年以后,韩国走上了民主化这条路。
老百姓对“官商勾结”的异常反感,2016—2017年烛光游行把这种情绪推到顶点。
韩国“闺蜜门”事件后总统被拉下台,财阀跟权力之间的勾当被摊开。
李在镕也是在被抓、受审、放出来、又被判之间来回跳转。
大家气势汹汹的要改革,但是现实是经济要运转转、养老金要赚钱、地方要项目、银行要放贷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韩国社会线头千千万,改革一旦过激,很多人可能就付不起下个月的房租于是改革大多走温和路。
对于韩国财阀,韩国已经离不开它,但是这不是为他开脱。恰恰因为大家都离不开,才要更加加以约束。
在1997年之后,韩国就咬牙把重组了市场,让市场化重组成为常态,成为维持秩序的办法。
并且引进更多的外资与职业经理人,不再单纯的依靠家里人。
并且合并报表、强化信息披露,对于企业信息更加透明。
另外,韩国政府还制定了反垄断与供应链公平的政策,给中小企业留出一点生存缝隙。
十几二十年下来,虽然韩国目前的效果来看谈不上“惊艳”,但是整体方向是没错的。
把韩国的发展当作一面镜子,不难看出,“财阀”不只是某个家族的故事,更像一个韩国和财阀相互制衡的结果。
不同时期,不同政策,韩国政府与财阀的斗争互相压制,又息息相关。
韩国财阀对于韩国来说,它不是天生的野兽而是在韩国社会制度下养出来的猛犬。
在战乱初定,国家把它喂壮,为的是看家护院、外出打猎。
当国家渐渐稳定,财阀的猎物变多,它学会了挑食。
但是韩国不能将财阀一枪打死,因为国家需要她,又不能放任不管,因为他会毁掉国家。
因此,韩国政府能做的就是,慢慢来,慢慢的走出一条和平发展的路。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