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游戏”是一场双赢的消费实验|南方产业观

三七互娱旗下《时光杂货店》上线“广东非遗特别版地图”,融合展示广东五大非遗项目;西山居旗下《剑网3》在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开展线下快闪,并与粤剧联动……近年来,“传统文化+游戏”不再是零星尝试,而是串珠成链;在游戏中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这一产业在内容红海中寻找新增量、重塑品牌价值的关键尝试。

作为一个虚拟场域,数字游戏能够为用户搭建与现实迥异的场景与世界观,武侠、修仙、玄幻等包含传统文化元素的题材向来是开发者的热门选择。然而,近年来,从小说、影视到动画、游戏,这类内容都陷入“内卷”的困境,受众也对同质化严重的门派体系、修炼等级、法宝命名等设定产生了审美疲劳,留给各厂商的只能是在特效、装备、玩法上作出微量创新。

比起这个外表庞大、内里设施已经陈旧的“游乐场”,非遗更像是一片尚未被充分开发的森林,它提供的不是常规设施,而是独一无二的文化生态。

《时光杂货店》上线“广东非遗特别版地图”(三七互娱供图)

潮汕的英歌舞、佛山的咏春拳、英德的红茶……每一项非遗都具有在地性和真实性,背后是纵深感和辨识度兼备的历史根基,它们为游戏提供的世界观和细节质感,是程式化的虚构框架难以比肩的,能够为游戏厂商带来内容的源头活水和差异化突围的机会。

不止是游戏需要非遗,非遗也需要像游戏这样的数字化载体。信息爆炸的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恐怕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句自我安慰,如何与互联网和年轻化语境接轨,是各类传统文化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游戏正是一个具备“破圈”潜力的上佳载体。《2024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3257.83亿元,同比增长7.53%,用户规模增至6.74亿人,其中主机游戏收入激增55.13%,小程序游戏收入同比上涨99.18%——近年来,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游戏产业的潜能都在不断受到认可,以《关于推动广东网络游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也在为产业提供着更广阔的生长空间。

比高关注度更重要的,是数字游戏这种形式在视觉呈现、互动体验等方面的先天优势。《时光杂货店》把英歌舞做成新皮肤,把岭南的功夫、砚台与茶文化融入家具,让每一个打开游戏的用户都能在游玩中自然地留意和习得;当玩家在“漫游相册”中留下足迹,解锁图鉴奖励,这份定制感与成就感也是其他媒介难以给予的。借由游戏,非遗从静态的“被展示”走向动态的“可参与”,从遥远的记忆变为了可感的体验。

数字游戏站在科技进步的前沿,常常能在第一时间受益于技术发展。三七互娱曾分享了《斗罗大陆:魂师对决》融入非遗洪拳元素等案例,但在过去,这类产品一度容易面临不够精细、流畅的问题。而近年来,经由AI辅助,动作捕捉的精度大大提升。由此可见,技术的完善能够托举非遗更好地被呈现,而游戏正是衔接科技手段与文化传承的一座桥梁。

动捕技术让游戏中再现功夫动作(三七互娱供图)

在线上,非遗元素以限定皮肤、道具、地图包产生直接收入,通过内容迭代提升活跃用户数和用户留存率;在线下,用户参与基于游戏IP举办的主题展览、集会活动,购买文创衍生品,前往非遗所在地打卡旅游,带动交通、餐饮、住宿,再通过玩家社群和社交媒体分享体验,提升知名度……当“非遗+游戏”形成消费闭环,它所指向的是整个游戏市场的“升维”,也是更成熟、更具活力的文化产业未来。

当然,当严肃的历史文化遗产打开娱乐化与商业化的“魔盒”,不少人或许会担忧,在游戏中展示非遗,如何避免生搬硬套带来的误读风险?如何防止过度商业化侵蚀文化的本真性?——这些考验着游戏厂商能否吃透非遗背后的时光沉淀与匠人哲学,是否愿意尊重非遗传承人、扛起属于企业的社会责任。随着越来越多的开发者进入非遗这座宝库,能够通过大众检验的胜利者,必然不是只会做符号化“搬运”的投机者,而是那些能真正实现游戏叙事与文化遗产精髓的“化学融合”,让古老的文化得以重新参与塑造当代人情感与生活的深耕者。

南方+记者 周妤洁

【作者】 周妤洁

南方产业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4

标签:游戏   产业   文化   东非   杂货店   用户   时光   传统文化   文化遗产   收入   广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