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小方,今天这篇国际评论,我们主要来看看,为什么说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远比很多人想象的更加牢固。

稀土这个名字听起来神秘,其实在地壳中的含量比铜还多,但问题在于,将稀土矿石变成能用于高科技产品的精密材料,这个过程极其复杂,中国在这条路上已经埋头苦干了三十多年,投入了巨额资金,搭建起完整的产业链。

最近有个活生生的例子,根据路透社2025年10月的报道,美国唯一的重要稀土生产商MP Materials,其在加利福尼亚州芒廷帕斯矿开采的矿石,仍然需要运往中国进行关键的后端分离和提纯。该公司曾计划在美国本土建立完整的加工链条,但项目进展缓慢,面临着技术瓶颈和环保成本的双重压力,这清晰地表明,有矿并不等于有能力。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是一整套系统性的优势,它不仅仅体现在矿山产量占全球的60%-70%,更关键的是,在分离和精炼环节,中国的产能占比达到了惊人的85%-90%。
尤其是在高性能稀土永磁体方面,全球近90%的产量来自中国,这种磁体是制造高性能电机、风力发电机、乃至F-35战斗机发动机和“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声纳系统的核心材料。

美军报告指出,一架F-35需要417公斤稀土材料,一艘核潜艇更是需要高达4吨,这种深度依赖,使得任何供应链的波动都牵动着西方国防和高端制造业的神经,2010年稀土价格波动的影响,至今仍被业界频繁提及。

欧洲和美国近年来不断推出政策,投入巨资,试图重建本土的稀土供应链,但现实往往比口号骨感。

欧盟曾设定目标,但咨询机构普遍认为完全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需要8到12年,澳大利亚力拓集团在马来西亚的稀土项目,历经多年仍因严格的环保法规和当地社区的持续反对而推进困难。
这些事例说明,稀土分离提纯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污染、高技术门槛产业,它不仅需要强大的化学工业体系作为支撑,还需要应对复杂的环保挑战,中国在长期发展中,已经形成了高效、规模化且能较好处理环保问题的完整产业链条,这是短期内难以复制的。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的稀土管理政策也在不断优化,近年来实施的总量控制、出口追溯体系和差别化税率等措施,体现了更为精细化的管理思路,在保障国内产业需求和全球市场基本稳定之间寻求平衡。
同时,中国也在向产业链更高附加值的方向迈进,发展稀土期货交易市场,意图增强在全球稀土定价方面的话语权,这种布局,着眼的是更长远的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归根结底,稀土之争的本质是工业体系和科技实力的竞争,中国通过数十年的积累,在这一领域建立了从资源到材料、从技术到市场的全方位优势。

这张牌的分量,源于扎实的产业根基和持续的技术进步,它保障的是我们在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自主发展的主动权。
未来,这一领域的竞争仍将继续,但中国的领先地位已然稳固。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