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业寒冬要来了?不是死亡少了,而是年轻人不想这样花钱了

2025年,我国死亡人口预计要突破1200万,比2017年多了近200万,老龄化程度一年比一年深。

按常理说,和“死”挂钩的殡葬业,本该跟着火起来才对,可现实却完全反过来——整个行业不仅没热,反而透着一股冷意。

这股冷意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行业龙头“殡葬第一股”福寿园的业绩

2024年,它的净利润预计暴跌超50%;到了2025年中期,情况更糟,经营性墓穴收入直接跌了51%,平均单价从12万腰斩到6.34万,还亏了2.61亿。

要知道,以前大家都觉得“墓地不愁卖”,现在这数据,彻底打破了这种固有认知。

基层的信号更明显,不少地方的殡仪馆业务量降了15%,连寿衣店老板都在抱怨,旺季里没开几单。

网上更是随处可见“死不起”的调侃,越来越多人在讨论:明明去世的人变多了,怎么殡葬生意反而不好做了?

这看似矛盾的现象,核心其实握在年轻人手里。

现在80后、90后主导殡葬安排的比例,已经超四成,他们的选择,直接改写了行业的逻辑。

而这背后,是“成本压力”和“观念革新”的双重冲击。

先说说成本压力。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背着房贷车贷,日子本就不轻松,可传统殡葬里的墓地,早就成了沉重的负担。

北京、上海有些公墓,单价比当地房价还高。

而且这钱花出去,买的还不是永久产权,大多只有50年使用权,到期不续费,骨灰可能就要被处理。

更让人无奈的是管理费,每年百八十到几百块不等,还得一次性缴20年,相当于“活着还房贷,死了还得缴墓地的‘物业费’”

年轻人算得很清楚,这种“死后杠杆”,他们不想背,也背不动。

除了成本,观念上的革新更关键。

以前办场葬礼,少说要花好几万,讲究的是排场,可现在年轻人不这么想了。

他们会把告别仪式压缩到1小时,骨灰盒从实木换成环保材料,用鲜花代替扎纸人,怎么简单、怎么实在就怎么来。

他们更在意“逝者舒服”,而不是“旁人看着热闹”。

年轻人最反感的,还有“厚葬薄养”的形式主义。

生活里总能看到这样的情况:老人生前没人好好照顾,卧床长了褥疮都没人管。

可一旦去世,家属立马摆起大排场,葬礼办三天三夜,纸扎的八抬大轿、豪车堆一堆,就为了别人一句“孝顺”。

但年轻人看得通透,他们觉得“生前多陪老人吃顿饭,比死后烧纸别墅有用多了”。

这种装给别人看的钱,他们不仅不想花,还在主动反抗。

其实传统殡葬的问题,远不止“贵”这么简单,还有“三重坑”——高成本、监管难和隐性风险,这些坑也让越来越多人望而却步。

先看成本结构,殡仪馆的火化、殡仪环节,价格有官方监管,还算透明稳定,真正的“大头”在墓地。

现在很多公墓都是私营企业运营,资本一进来,“炒坟”的势头比当年“炒房”还猛,连乡村的公益性公墓都没逃过。

比如安徽宿州就被曝光过,村级公益性公墓本是给村民用的,结果开发商违规卖给外地人,还搞“家族葬”、“活人葬”,一个村级墓穴居然卖到32.8万。

这种乱象,直接把墓地价格抬得更高,也让大家更不满。

这些违规的墓地,一旦已经安葬了骨灰,后续想强制处理都难——总不能把已经下葬的骨灰挖出来吧?

“既成事实难整改”的困境,让乱象很难根治,也进一步加剧了大众对传统殡葬的不信任。

除了前面说的产权和管理费,更让人不安的是后续问题。

要是管理费到期没及时续,老人的骨灰可能会被集中安置或深埋,到时候生者逢年过节去上坟,可能都找不到坟头。

不少子女甚至要专门记个备忘录,提醒自己按时续费,就怕老人“流离失所”。

面对这些问题,大众没有被动接受,而是开始主动找办法突围,各种各样的“自救选择”冒了出来。

最直接的就是“简办”,把钱花在刀刃上。

现在62%的90后、00后,会把治丧费用控制在1.5万元以内,比他们父辈少花40%。

民政部的数据也显示,去年生态安葬比例已经到了68%,比三年前多了21个百分点,既省钱又少了繁琐流程。

还有人想了更“极端”的办法——用商品房存骨灰。

2023年秋天,山东有个租客,住进租来的房子后发现,整栋楼里大部分房间都用来放骨灰盒,就自己一个活人。

天津静海还有个小区,16栋灰白建筑里,存了10万多个骨灰盒,每逢清明节,楼道里总飘着纸钱余烬。

大家这么选,也是无奈之举:商品房产权有70年,比墓地的50年久,空间还私密,最不济最后还能留套房子,总比花高价买个墓坑强。

除了这些,新型安葬方式也开始被更多人尝试。

比如海葬,树葬等等。

面对形势的变化,政策、行业、技术也没闲着,各方开始协同破局,推动殡葬业转型。

比如:湖南江永县搞了梯度奖励,骨灰撒散给3000块,树葬、草坪葬给2000块,公益性公墓安葬给1000块。

四川德阳罗江区在农村搞试点,通过红白理事会规范治丧流程,清碑平坟还能拿补偿,群众满意度超过95%,这些政策让大家选生态葬更有底气。

行业自己也在被逼着改,福寿园虽然传统墓穴收入跌得厉害,但生态葬服务收入反而涨了30%,还主动砍掉了不赚钱的低效业务,把钱投到节地生态安葬上。

不少地方的殡仪馆也学起了电商,寿衣挂在网上明码标价,套餐还能打折,甚至支持差评退货。

以前那种“爱搭不理”的态度,早就没了,大家都清楚,不转型就没活路。

技术也帮了不少忙。现在VR追思会很常见,哪怕人在国外,也能通过虚拟场景祭拜。

区块链骨灰寄存能精准记录存放信息,不怕出岔子,这些数字化服务,已经覆盖了2800万用户。

还有AI遗体修复,能让逝者以更体面的样子告别。殡葬机器人可以处理流程性工作,减少人工成本。

说到底,这一切变化的背后,是对“告别”和“孝”的价值重构——殡葬业不再是“死亡生意”,而是要回归对生命的敬畏,对逝者的怀念。

其实现在说殡葬业“寒潮”,有点片面。

它不是没活路了,而是该换种活法——从以前“赚死人钱”,变成真正的“生命驿站”。

现在已经有企业做生前预嘱、临终关怀,“生命规划师”这种新职业也冒了出来,客单价能到2万元以上。

未来的殡葬业,会更尊重不同人的需求,最终,它会回归本质——不是炫耀的排场,不是赚钱的生意,而是对生命的敬畏,对逝者的怀念。

当行业真正放下“暴利”的心思,转向实用、环保、走心的服务,所谓的“寒冬”,其实就是新春天的开始。

#夏日旅行攻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财经   寒冬   殡葬   年轻人   骨灰   墓地   公墓   逝者   骨灰盒   墓穴   殡仪馆   排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