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都看走了眼!“卡脖子”反而卡出个最强王者?中国闷声干大事

在美国人看来,中国的发展就像一部不按剧本出牌的电视剧,拿着放大镜也猜不透下一集的剧情,而在俄罗斯眼里,这位熟悉的邻居则像换了一种活法,越来越让人看不明白,一个是当今霸主,一个是昔日强权,为何都对中国崛起感到意外?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冷战刚结束,美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当时的美国政界和学界普遍认为,西方的自由市场体系已经证明了自己,其他国家迟早会照搬这套模式。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陷入经济崩溃和政治混乱,就在这个时候,中国正在摸索着自己的改革道路,外界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表面:一个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可以生产一些简单的商品。

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国家正在悄悄地改变自己。

那时候的中国工厂主要生产什么?纺织品、玩具、简单的日用品,这些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利润也很薄,有个说法在当时很流行:“用几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波音飞机”。

这个比喻虽然夸张,但确实反映了现实,中国出口大量低价商品,赚取的外汇再用来购买国外的技术和设备,美国对这种分工很满意,认为中国会长期扮演这个角色。

但事情的发展出乎意料,中国的工厂在给国外品牌代工的过程中,工人和技术人员开始学习生产流程,从最简单的螺丝组装,到后来的家电制造,再到汽车零部件生产,技术在一点点积累。

这个过程没有什么戏剧性,就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和改进,一个焊接工艺可能要试验几百次,一条生产线的优化需要几个月的调整。

到了2010年前后,变化开始显现,中国的制造业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组装加工,开始向产业链上游移动,以手机行业为例,从最初只能组装别人设计好的零件,到后来能生产屏幕、芯片、摄像头等核心部件。

2024年的数据显示,中国GDP总量达到134.9万亿元,经济增速保持在5%,在全球经济普遍疲软的情况下,这个增长率超过了大多数发达国家,更关键的是增长的质量在改变。

C919大飞机的首飞就是个明显的例子,这款客机从2008年开始研发,历时十几年才完成,期间遇到过无数技术难题:发动机怎么选?机翼如何设计?航电系统怎么集成?每个问题都需要大量的试验和验证。

2023年C919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打破了波音和空客对大型客机市场的垄断,虽然目前订单主要来自国内航空公司,但这代表着中国在航空制造领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变化更加明显,比亚迪从2003年开始研发电池技术,当时外界普遍不看好,传统汽车巨头认为,电动车只是个噱头,燃油车才是主流。

但比亚迪坚持投入研发,2020年推出的刀片电池解决了传统锂电池的安全隐患,续航里程也有了突破,到2023年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销量超过了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企。

科技领域的变化同样引人注目,2019年美国开始限制对华为的芯片供应,当时很多人认为华为会因此倒下,芯片是现代电子产品的核心,没有芯片就等于没有生命。

华为的应对方式是加大自主研发,虽然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但还是推出了自研的芯片和操作系统,2023年华为发布的Mate 60系列手机,使用的就是国产芯片。

5G技术的发展也说明了问题,2015年前后,中国企业在5G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还很有限,但通过大量的技术积累和专利申请,到2020年5G商用时,中国企业已经掌握了相当比例的核心专利。

截至2024年,中国的5G基站数量超过300万个,占全球总数的60%以上,这不仅仅是数量上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在标准制定和技术应用上有了更多的主动权。

天宫空间站的建设是另一个例子,1990年代国际空间站项目启动时,中国曾申请加入但被拒绝,这促使中国决定自主建设空间站。

从2011年发射天宫一号开始,到2022年天宫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这个过程持续了十多年,期间要解决生命保障系统、太空实验设备、航天员长期驻留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现在天宫空间站已经成为国际航天合作的新平台,多个国家的科学家申请在上面开展实验,当初的被动局面,变成了现在的主动选择。

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最初也遭到质疑,有人认为这只是个概念,不会有实质性的成果,但到2024年已经有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进来。

这个倡议的核心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企业在参与国修建公路、港口、电站,以肯尼亚的蒙内铁路为例,这条连接内罗毕和蒙巴萨的铁路2017年通车,把两地间的行程从十几个小时缩短到4个多小时。

为什么中国能在这些领域取得进展?一个重要原因是规划的连续性,西电东送工程从2000年开始实施,到现在还在持续推进,南水北调工程2002年开工,历时十多年才基本完工。

高铁网络的建设也是如此,从2008年第一条高铁线路开通,到2024年高铁总里程超过4.5万公里,这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建设,很多国家很难维持这样长期的投入,因为政府更替会带来政策调整。

当然,现在的中国也面临不少挑战,人口老龄化在加速,2023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超过21%,这意味着劳动力减少,养老压力增大。

关键技术领域还有很多短板,高端芯片制造设备、精密机床、高性能传感器等,仍然依赖进口,这些技术的突破需要时间,也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

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也不容易,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环境代价,现在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改善环境,难度很大。

但从过去四十多年的经历来看,遇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一直是中国发展的主线,从最初的代工生产,到现在在部分领域能与国际巨头竞争,这个过程靠的是一步步的积累和改进。

网友们纷纷对国家的发展之快表示震撼,评论区也非常热闹。

“我是80后,记得小时候家里电视、冰箱都是日本牌子,大街上汽车也多是外国品牌,现在自己家装修,家电清一色国产,去年换的车也是比亚迪,这种变化,我们这代人体会最深。”

“说个真事,我在一家精密零件厂干了十五年,最早是来图加工,照着做就行;后来开始参与改进工艺;现在是我们和客户一起设计核心部件,这个过程不就是文章里说的,从学徒到师傅的升级吗?”

“华为被制裁那会儿,真替它捏把汗,没想到短短几年,不仅挺过来了,还在5G和手机系统上搞出了自己的一片天,这说明只要肯下狠功夫研发,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一带一路我有点发言权,我在肯尼亚参与过蒙内铁路项目,当地人对中国技术竖起大拇指,因为铁路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工作机会,这种合作模式,确实和过去那种只卖产品不管发展的方式不一样。”

“美国越是用芯片卡脖子,我们越是得把半导体搞上去,现在虽然和最先进的还有差距,但中低端已经基本能自给自足了,这就像跑马拉松,不能因为起步慢就放弃,关键是坚持跑下去。”

“为成就骄傲是应该的,但也不能忽视老龄化、核心技术这些挑战,接下来十年是关键,得继续埋头苦干,不能有半点松懈。”

回顾这段从“追赶”到“并跑”甚至“领跑”的历程,您认为其中最关键的转折点或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什么?

官方信源:国家统计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财经   中国   王者   最强   技术   芯片   华为   空间站   美国   天宫   领域   国家   肯尼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