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中药龙头股片仔癀(600436.SH)发布了2025半年报:营业收入53.79亿元,同比下降4.81%;归母净利润14.42亿元,同比锐减16.22%。这是这家素有"药中茅台"之称的企业自2003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半年报营收下滑,更是自2014年后十年间首次净利润负增长。当"中药奢侈品"的光环遭遇原材料成本暴涨与政策调控的双重挤压,这家老字号药企正经历着转型期的阵痛。
业绩双降:成本高企与价格倒挂的双重夹击
片仔癀此次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为53.79亿元,同比减少4.81%;归母净利润为14.42亿元,同比减少16.22%;扣非净利润为14.53亿元,同比减少17.0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76亿元,同比减少1.56%。这是片仔癀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半年报营收下滑,也是十年来首度出现半年报净利下滑,上一次半年报净利下滑还是在2014年。
业绩下滑的背后,原材料价格上涨是主要推手。片仔癀产品的主要原料天然牛黄价格持续攀升,据中药材天地网数据,安国药市天然牛黄价格在2025年上半年已涨到170万元/公斤,亳州药市天然牛黄价格也涨至160万元/公斤,而6年前的2019年,其价格仅有35万元/公斤。尽管普通中药材价格因供需变化出现下降,中药材天地网综合200指数值较去年同期下滑17.10%,但贵细原料上半年仍在高位徘徊,这使得片仔癀生产成本大幅增加。
成本压力下,公司产品利润空间受到明显挤压。以片仔癀系列产品为主的肝病用药,上半年收入虽同比增长9.70%,但成本大幅上升52.98%,毛利率下降10.89%至61.50%。从整体医药制造业来看,收入同比增长3.15%,成本却大幅上升27.32%,毛利率下降7.60%至59.95%。医药流通业和化妆品业也未能幸免,医药流通业收入同比下降12.82%,毛利率下降4.90%;化妆品业收入同比下降17.01%,毛利率下降3.08%。
为应对成本压力,提价成为片仔癀的直接手段。自2003年公司上市以来,片仔癀系列内销和外销终端价格累计提价超20次。内销出厂价从2004年的125元/粒,逐渐提价到目前的600元/粒左右,累计提价幅度4倍左右,内销终端零售价达到760元/粒。然而,大幅提价后,片仔癀主导产品在2024年以来出现官方定价和其他渠道市场的价格倒挂。在京东和阿里平台上,不同店铺对片仔癀锭剂标价不一,有按760元/粒官方定价销售的,也有售价在600 - 700元/粒不等的。价格倒挂不仅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秩序,也对公司的品牌形象和销售策略带来挑战。
多元化布局能否打破单品依赖?
如果说成本压力是短期阵痛,那么行业政策变革与产品结构单一化则是片仔癀面临的长期挑战。2025年,中成药集采与价格治理行动全面铺开,对依赖高定价模式的药企形成冲击。
上半年,全国23个省份执行湖北牵头的中成药集采中选结果,广东、宁夏、内蒙古等10余省启动中成药价格专项治理,安宫牛黄丸等品种被重点点名。作为片仔癀的核心产品之一,安宫牛黄丸虽未直接纳入集采,但价格治理行动要求企业按“成本+疗效”双维度定价,压缩了营销费用与利润空间。北京中医药大学邓勇教授指出,政策导向将倒逼企业从“高定价、高费用”模式转向创新驱动,这对研发实力较弱的企业构成严峻考验。
片仔癀的转型努力尚未见效。从收入结构看,2025年上半年,肝病用药仍贡献53.84%的营收与97.02%的医药制造业收入,而心脑血管用药、化妆品等业务占比不足5%。其中,心脑血管用药收入同比暴跌71.04%,毛利率仅8.94%;化妆品业务收入下降17.01%,毛利率缩水3.08个百分点。医药流通业虽占总营收的36.75%,但毛利率低至8.78%,难以支撑利润增长。
公司近年力推的“化妆品+保健品”第二增长曲线,目前仍未形成气候。旗下“片仔癀”“皇后”等护肤品牌市场声量有限,2025年上半年化妆品收入仅3.20亿元,远低于上海家化、珀莱雅等同行。保健品业务则处于培育期,尚未贡献显著收入。
研发端,片仔癀试图通过中药二次开发与创新药布局突破困境。上半年,公司推进片仔癀用于肝癌术后抗复发等3个项目完成病例入组,发表12篇学术论文;新药管线中,中药1.1类养巢颗粒获临床许可,化药1类PZH2111片(实体肿瘤)进入I期临床。然而,研发费用仅1.20亿元,占营收比重2.23%,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创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短期内难以弥补核心产品增长乏力带来的缺口。
这种困境在研发端同样显现。尽管公司上半年研发投入1.2亿元同比增长3.65%,但占营收比重仅2.23%,远低于恒瑞医药等创新药企的20%以上。在研管线中,除PZH1219(养巢颗粒)等个别项目进入临床阶段,多数项目仍停留在前期研究。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同仁堂、云南白药等竞品在中药创新药领域的布局已初见成效。
片仔癀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中药企业转型升级的缩影。过去二十年,公司凭借片仔癀系列产品的稀缺性与品牌溢价,构建了“保密配方+高端定位+提价策略”的护城河。但随着原材料成本攀升、政策监管趋严、消费需求分化,这一模式已难以为继。
当核心产品毛利率失守、政策红利逐渐消退、第二曲线尚未成形,这家中药龙头的转型之路注定充满荆棘。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