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27年后,票房大卖的陈佩斯仅用一招,就实现“口碑暴增”

文|南风

编辑|娱叔


27年前,陈佩斯因版权纠纷问题淡出观众视线,让很多人以为这位“初代小品王”就此隐退。

27年后,72岁的他带着电影《戏台》杀回荧幕,不仅票房逆袭,更让观众集体破防,高呼“爷青回”!

从话剧舞台到电影银幕,从资本遇冷到观众热捧,陈佩斯几乎每一步都精准踩中观众的心。

而今他又用一招“银发场”,再次实现了口碑暴增。

从舞台到银幕的艺术突围

十年前,《戏台》作为话剧首演时,就已经是“一票难求”的神作。

豆瓣评分稳居9分以上,全国巡演三四百场也都场场爆满。

但陈佩斯并不满足,话剧院的容量终究是有限,他想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这部剧,就必须要用另外一种形式来表达。

于是,他决定将这部话剧拍成电影。

这个想法,早在七八年前就已经形成了,只是那时候的陈佩斯也已经“隐退”十几年,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不认识他。

艺术品足够精致的话,的确不需要用名气来做噱头,但电影不仅是艺术,更是商业。

资本们知道这是个好剧本,但依旧没人看好“过气”了的陈佩斯,于是多次撤资,致使电影化进程停滞不前。

这样不能怪资本无情,那时候就连陈佩斯本人都在想“我这部‘老头戏’能不能卖出座啊?”“年轻人不认识自己,会不会不买票啊?”

纠结着纠结着,几年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期间他一次次出演着话剧版的《戏台》,一次次修改打磨剧中的细节,本就上佳的剧情结构变得更加紧凑,搭配也更加合理。

终于,他下定决心,就算是自己把房子都抵押出去,也一定要凑出拍电影的钱来。

他当然也在担心,担心投进去的钱收不回来。

毕竟这部戏即便优秀,可从根本立意上来说,并不是专门为年轻朋友们准备的。

年轻人固然能看懂,可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恐怕没法产生太多的共鸣。

可中年人又总是忙于生计,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安安静静地坐在电影院中看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

老年人更不用说,他们大多数可能都认为“花钱看电影根本就是浪费钱”,所以宁愿在家下棋也不会到电影院。

可他还是拍了,即便是买卖赔了,但仁义丢不了。

只要电影拍成了,那些没有机会走到剧院看话剧的观众,便有了观看《戏台》的机会,这就是他想要的。

还好,票房没有辜负他的期待。

较真到极致的匠人精神

真要说起来,这部电影之所以吸引人,剧情只能算是“骨架”,陈佩斯的较真才是真正的“灵魂”。

他对于现场细节的要求之高,简直到了“苛刻”的地步。

就比如为了能够真实还原那个时代冬天的真实状态,他要求拍摄现场一定要有“烟”。

取暖烧火时候煤块飘出的烟,永远放在炉子上的水壶冒出的蒸汽,在他看来都是必不可少的东西,有了这些才能体现出时代性。

曾经拍摄其他片子的时候,打造这种烟雾缭绕形成的朦胧感可是让人颇为头疼的一件事。

烧的火小了,根本拍不出那种感觉来,烟气稀薄反而衬得画面看起来十分寡淡。

可火烧得大了,煤烟和水汽就会喧宾夺主,搞得场景看起来乌烟瘴气混乱不堪。

演员要时刻准备着等摄影和导演发出指令,把握时机进行表演,眼泪一直在眼眶打转都不敢落下来。

不过现在电陶炉、加湿器等手段,让本来困难重重的拍摄变得简单许多,这也让陈佩斯每次说起来,都是满脸笑容。

他对环境要求高,对演员要求肯定也不低。

毕竟拍摄的是戏曲相关,这种传承百年的东西,有一点做不到位,看起来就“没那味儿”。

所以从唱腔到身段,从勾脸到装扮,全都经过了专业戏曲演员的指导,都尽力做到完美。

单说勒头一项,就让演员们吃了大苦。

即便是戏曲演员上台表演,通常也就勒两三个小时,可电影拍摄过程中,一勒可能就是一整天。

那可不是拿块布随随便便缠头上就行,为了达到效果,用力之大甚至能听到布条发出“咔咔咔”的声音,演员被勒到吐的都有。

陈老爷子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

72岁的高龄,为了表演崩溃的情感,说跪就跪,拍摄结束旁边的演员去搀扶他,明显能看得出他腿都在打颤。

可是一次效果不好的话,他毫不犹豫地就要跪第二次,即便执行导演说着“不用跪了”,他也没有糊弄。

除此之外,扇巴掌、撞柱子这些场景,他也是能真就真,抱着柱子头“嘭嘭嘭”地撞上去的时候,对手戏演员的惊讶可不是演出来的。

这种“戏比天大”的态度,让《戏台》在商业片泛滥的市场上,反而成了一股清流。

也正因如此,原本连陈佩斯自己都感觉可能“扑街”的电影,票房竟然一路向好,有着冲破6亿的势头。

而就在票房形势大好的时候,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外的事,也就是这件事,让他的口碑再次飙升。

银发优惠背后的温情

7月30日陈佩斯发文,推出了“银发场”观影活动。

简单来说,就是60岁以上的朋友观影,买票只需要花费10块钱。

另外他还考虑到一些老年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伴,所以陪伴的子女同样享受折扣优惠。

这个举动看似简单,其实却暗藏深意。

这是他对于老观众的感恩。

30年前,他在春晚舞台上卖力表演的时候,是观众的掌声给了他创作的动力。

30年后,那些曾经支持他的观众,很多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他不想让这些曾经喜欢他的观众错过这次机会,不想让曾经那些欢乐的印记被时间磨灭。

如今的电影市场主要服务于年轻观众,老年人的需求往往被忽略。

而《戏台》的故事背景和表演风格,恰恰更能够引起年长观众们的共鸣。

陈佩斯觉得,电影不该抛弃那些老一辈观众,他们同样值得享受好作品。

10元的票价,不是什么商业策略,而是一次真诚的回馈。

活动一出,电影的热度进一步拔升,陈佩斯的口碑也再次实现暴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暗合了他的喜剧之道:

喜剧的高级不在于刻意讨好观众,而是要让观众感受到演员的真诚。

结语

27年过去,陈佩斯用一部《戏台》证明,真正的艺术不会被时间淘汰。

他不需要流量炒作,不迎合资本,仅靠“真心换真心”就让观众心甘情愿买单。

从话剧到电影,从抵押房产到银发优惠,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

或许,这就是老艺术家的魅力,他们不追逐潮流,因为他们自己就是潮流。

部分参考资料:

陈佩斯:我筹拍的《戏台》有个角色想你出演,但给不起高价的片酬,黄渤:拍戏期间管我吃住就行了——鲁中晨报

《戏台》:错位的喜剧和喜剧的错位——光明网

电影《戏台》:传统戏剧人最后的“死磕”——中国青年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2

标签:娱乐   票房   口碑   没想到   年后   戏台   观众   电影   演员   话剧   银发   喜剧   戏曲   资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