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到底有多难?
截至2024年底,光伏主产业链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的产能分别达到383.8万吨、1160GW、1193GW、1428GW,各环节产能过剩都在一倍以上,甚至接近两倍。
产能挤压,光存货减值就侵蚀利润,更不用说竞争加剧带来的价格下滑。
目前,除了阳光电源、晶科能源等一体化布局的光伏龙头凭借业务韧性,保住了盈利,光伏链上的企业基本都是亏损的。
在整个大环境下,那个打赢2023年洗牌战的“光伏跨界王”,也扛不住了。
跨界光伏,迎来致胜时刻
2021年原先是做汽车内饰的钧达股份硬核转型,共豪掷约30亿元收购捷泰科技,入局光伏。
要知道当时的捷泰科技虽然缺乏运营资金,但2018年以前,公司的光伏电池出货量一直是全国前三,哪怕到2022年,也排在前五位。
而成功收购捷泰科技,带给了钧达股份两大优势:
一、布局N型TOPCon技术,抢占先发
N型电池转换效率能达到25%以上、双面率超过80%,相比于P型电池,N型在相同的阳光条件下可以产生更多的电能。
而TOPCon又是目前N型电池片的主流品类,预计2025年市占率能提升到76%。
钧达股份2022年就选择了布局TOPCon型电池技术,是当时行业内除晶科能源外,唯一具有TOPCon型电池5GW以上产能规模的企业,领先其他大厂半年以上。
2023年,公司TOPCon型电池的市占率达到58%,全球排名第一。随着产能的不断释放,2024年TOPCon电池为公司贡献的营收已经达到了93.5%。
二、绑定晶科能源,业绩承压
前面提到,晶科能源是当时最早布局TOPCon电池的企业。而晶科能源一直都是捷泰科技的第一大客户和第一大供应商。
也就是说,钧达股份能够成功布局TOPCon技术,其实也离不开晶科能源。
先发优势也使得光伏周期来临之际,钧达股份的业绩逆势增长。
2023年,钧达股份实现营收186.57亿元,同比增长了60.9%;实现净利润8.16亿元,同比增长了13.77%。彼时,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爱旭股份的净利润增速都是下滑的。
原以为钧达股份能凭借先发的布局优势,成为光伏界的“独苗”,但2024年年报一出,才知道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幸运儿”。
业绩骤减630%,优势被抹平
2024年全年,钧达股份共亏损了5.91亿元;2025年一季度,局势依旧未扭转颓势,亏损金额达到了1.06亿,相比去年大幅下降了636.04%,十分“惨烈”。
甚至,这还是钧达股份努力之后,取得的“成就”。
一方面,2024年,钧达股份获得了高达6.15亿元的政府补助。如果剔除这笔补助收入,公司的扣非亏损达到11.18亿元。
另一方面,公司通过大幅裁员来降本增效。
为了实现P型向N型技术的升级迭代,2022年-2023年钧达股份大举“招贤纳士”,2023年公司研发人员达到了1348人,投入的研发费用也达到了3.04亿元。
但是2024年完成优化升级的钧达股份,一口气裁掉了近1000个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力度回到了2021年的水平。
要知道,研发费用作为期间费用计入成本,大幅裁员之后是有利于拔高公司净利润水平的。
也就是说,剔除这些影响,钧达股份的净利润表现可能更差。
但如此剧烈的业绩下滑,还得从公司业务上找原因。
N型TOPCon电池一直是主流,未来还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钧达股份的路没走错。
不过,光伏产业很卷,一个产品领先,半年后各大厂商都会基本都会实现量产,那唯一长久的就是将“先发优势”转化为“先进优势”。
钧达股份,好像没有实现很好的转化。
2025年4月的招股书显示,公司TOPCon电池的理论转化效率最高为28.7%;量产转换效率为25.5%。
但2024年5月,晶科能源的N型TOPCon钙钛矿叠层电池最高转换效率达到了32.33%;天合光能i-TOPCon的量产转换效率也达到了26.2%,都在逐渐追赶钧达股份。
也就是说,钧达股份的技术优势并不明显。
产品同质化,议价能力减弱,钧达股份的毛利率出现了大幅下滑。
2024年钧达股份的毛利率仅为0.73%,相当于每销售100元的产品,仅能赚取7毛钱的微薄利润,这还不是扣除成本的。
如今产能过剩,坐等价格回升不是长久之计,钧达股份有了下一步动作。
两大出口探寻,举步维艰
面对困境,钧达股份选择“双管齐下”:技术升级与出海突围。
一方面,探究更先进的BC电池。
在N型电池领域,BC电池的平均量产效率是要高于TOPCon和HJT的。2024年公司也在尝试做BC的电池,目前已经实现了初步量产。
但更先进的技术也意味着更高的资金加持。
BC电池的研发需要极大的成本投入,像BC电池龙头隆基绿能,2024年预计将亏损88亿元至82亿元。
钧达股份此时加入,一是失掉了研发TOPCon电池那样的先发优势,二是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手中还有45.09亿元的有息负债要偿还,要想“扎根”BC电池的话,需要更多的资金。
也就是说,融资补流,是钧达股份的首要任务。
另一方面,赴港上市,谋定出海。
钧达股份的赴港申请已经交了三次,是目前所有“A+H”企业的先锋。2025年4月22日,公司终于通过了上市聆讯。
此次赴港IPO,钧达股份不仅是为了补充资金,出海是公司给自己找的第二个出路。
2024年7月,钧达股份宣布在阿曼投资2.8亿美元建设5GW高效电池生产基地。此次递表,钧达股份主要也是用于(阿曼)项目的建设,预计总投资额达7亿美元。
2025年第一季度,钧达股份的海外销售占比已经飙升至58%,项目建成后,这个比重可能会更高。
如果能够与赴港形成很好的协同作用,钧达股份或许能抢占我国光伏出海的“先发优势”。
最后,总结一下
光伏目前的情况,就是卷先进产能和资金承压能力。
即便是曾凭借TOPCon技术优势实现逆势增长的钧达股份,也难逃寒冬,正在逐步丧失建立的“先发优势”。
不过,能够实现两地上市本身就是实力外显,钧达股份的“出海之路”是决定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一步棋。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