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个字,我们天天在说,可它到底从哪来的,很多人真说不清。有人以为是古人拍脑袋起的名字,有人觉得天生就叫这名。
可查起资料一看,这俩字从西周刻在青铜器上,到民国才真正成了国名,中间拐了三千年弯。你说,连自家名字的来头都不知道,尴不尴尬?
西周早期,镌刻在青铜器上的两个字,把一个地理概念定住了形状。
“中国”首次出现是在《尚书·武成》,那年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刚灭商,在镐京建都。书中有一句:“予有乱臣十人,中国乱矣。”这句话讲的是朝中臣子出事了,国都要乱了。
但这里的“中国”,指的不是国家,是“王都之地,文化中枢”。它对标的是“四夷”,是“礼之所在”。按当时逻辑,哪有礼乐典章,哪就是“中”;四边无制者,是“夷”。
考古证据也清楚。陕甘地区出土的青铜铭文中,“中国”一词常见,但从未指整个疆域国家,只指王都或宗周核心区。
到了春秋战国,诸侯争雄,“天下共主”逐渐松动。各国开始根据“礼治”与“王命”划分等级。赵、燕、鲁这些国家,在文献中常说“我中国”“我诸夏”。这时候,“中国”变成文明共同体的自我称谓,但还是一群国家,不是一个统一体。
在《左传》《国语》《战国策》中,“中国”这个词频繁出现,每次都不是国名,而是“我辈礼义之邦”的代名词。
汉朝时,国家定名“汉”,但士人仍自称“中国”。皇帝文告中不写“中国皇帝”,而是写“汉皇”。“中国”继续作为文化和政治中原的代号存在,不是政治建制的名字。
这种用法延续了两千年,唐宋元明清,皆有其号,“中国”始终处于“内称文化我群”的状态。它不是国名,也不挂在诏书封头,但在文化心理里,是“我方”的通称。
所以在那个时代,“中国”不是护照上的国家,是心里认的文明。
但到了19世纪,这两个字的意义开始变形,压力来自外部,通道是条约。
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签订,英国人一笔一划写上两个字:“China”。清政府在英文本中对标使用“China Empire”,翻成中文,是“大清中国”。
这是头一次,“中国”在国际条约中以“国家对国家”的名义写入条款。背景是清政府与英国构建“对等”条约体制,需要一个国际通用国名。
清廷官方起初仍习惯用“大清”或“天朝上国”,但西方列强要求翻译文本“各自用国名”。于是,中英文翻译版本中,出现了“China”与“中国”的对照。
《天津条约》(1858年)《北京条约》(1860年)中,清政府外交函电普遍使用“中国大清国”或“皇清中国”。尤其是对俄、对英条款,反复出现“中国地方”“中国政府”字样。
这些用法一旦写进条文,就被国际法承认。在英法德俄各国外交体系里,“China”与“Russia”“France”“England”并列,代表国家。
但这种叫法,在清廷内部仍不习惯。清代内政文件、上谕奏章仍用“大清”“本朝”“朕国”等用词,“中国”只是外事对外口径。
直到同治、光绪年间,大量留学生、翻译官、驻外使节,习惯性将“大清”与“中国”并用。曾纪泽、郭嵩焘、容闳等人在致函英国外交部时,直接使用“中国使臣”字样。
条约语言推动文化概念“政治化”。“中国”这个词,从此变成一个可识别的国际主权标识。
这不是清廷主动选择,而是列强推动、体制倒逼。在被动接轨中,一个文化概念被“压成”了国家称号。
从那一刻起,地图上多了一个国家标识,名字叫:中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布中华民国成立。
政令第一条:废“清”之号,正名“中华民国”。
这一废一立之间,“中国”首次以“国家主权单位”的身份出现在国内法体系中。
外交部改称“中国外交部”;公文落款为“中华民国政府”;国徽、邮票、纸币、护照、学校教科书,全都印上了“中国”两字。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中国”不再只是士人自称,不再只是条约口径,而是国家政治符号。
1913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第二章,明文写入“中国领土不可分割”条款,并将“中华民国”为“现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写入。
“中华民族”概念也在这一时期形成政治共同体认同。梁启超、章太炎、邹容等人都将“中华民族”与“中国”绑定使用,把古代的“文化共同体”转化为现代“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延续“中华人民共和国”称谓,外交、公文、法律中全面使用“中国”作为主权单位名称,彻底确立“国家-民族-中国”三位一体认知。
此时的“中国”,不再是天子所居之地,不再是文化心理自称,不再是被动写入条约的“外交口径”,而是拥有版图、政权、主权、军队、人民的完整国家主体。
这个演变,走了3000年。
它的意义不在词源,而在国家观的确立。
它不是某位帝王定下的名字,也不是一本书说了算,而是从金文里走出来,从战火中站起来,从人民口中传下来。
这才是今天我们说“祖国”两个字时,它背后真正的含义。
“中国"的古今演绎.冯天瑜.湖北大学学报.2012-05.
鸦片战争后新观念的进入与中国话语体系的转型.北京大学.2019-02-22.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黄兴涛
“中国”之名何时定?“科学”原是中国词!.河北网络广播电视台.2022-04-02.
中国的称谓始于西周?周人何以史诗级逆袭?.中国新闻周刊.2023-06-10.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