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米莱是对庇隆主义的反向操作
哈维尔·米莱在阿根廷的当政,并非偶然。
2024年12月,米莱发表电视讲话庆祝上任一周年
在这个外汇枯竭、通胀高企、经济瘫弱的国家,他决意“美元化”“废央行”“削福利”,以一个极端理想主义者的姿态登场。这场看似激进的政治翻转,更像是一个漫长故事的新一幕。
近八十年前,胡安·庇隆在阿根廷上台时,面对的是与今天相似的困境:一个靠农矿产品出口维持经济的国家,产业单薄,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深不见底。庇隆试图通过国家力量打造一条工业化的出路,但失败了。此后的阿根廷政坛就是庇隆主义者和反庇隆主义者来回交替的过程,米莱的前任是个庇隆主义者,米莱则是在反庇隆主义上推进得最为激进最为理想主义的一位。
多说一句,麦当娜主演电影《贝隆夫人》,并演唱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片中男主就是庇隆,只不过换了个译法。
《贝隆夫人》剧照
这场政治钟摆的两端,并非左右意识形态的对峙,而是一条在土地、市场与国际分工的铁轨上来回滑行的列车。要搞清楚这个逻辑,必须回到那个更深的起点——为什么拉美从一开始就被钉死在这条轨道上。
2.
拉丁美洲土地的诅咒
在许多左翼叙事中,拉美之所以被锁在原材料殖民地的路径上,没能工业化,从外部来看,是因为国际资本的贪婪,从内部来看,是因为大庄园主的自私、短视、阻碍发展。但如果从拉美的社会和经济结构上看,真相要比这种简洁叙事复杂得多。
拉美的资源丰饶得近乎夸张。辽阔的土地、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矿产。与如此辽阔的土地和富饶的资源相比,其人口是偏少的,在人口/资源比上,拉美明显比亚欧大陆乃至北美大陆要低。
这就带来一种“土地的诅咒”,可以类比于人们常说的“资源的诅咒”。有资源的国家“家里有矿”,能躺着赚钱,就没人愿意站起来,所以它们的制造业会被挤出,或者是根本就发展不起来;土地资源过于丰裕也会有这个经济效果。
阿根廷的牧场
拉美在19世纪初刚独立之际,欧洲的工业革命刚刚开始,这个时候农牧业、矿业出口的收益,往往是比工业投资更稳定、更高的。拉美在殖民地时期就已经建立了大规模的种植园和矿山,向欧洲出口各种大宗农畜产品和矿产品,从欧洲购买工业品,已形成一套很成熟、风险较低的获利模式。对新独立的国家来说,只要本土经济的主导权能掌握在自己手里,沿着已有的成熟路径来走,是个最理性的选择,也是最符合拉美的比较优势的;完全犯不着冒险去做自己根本不熟悉、也没有比较优势的工业生产。
所谓比较优势,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自己比,在给定市场上,劳动、土地、资本这经济三要素,无论其中哪个要素特别丰富,都会构成该要素的成本洼地,把投资吸到相关领域,在纯市场的过程中,其他领域的投资便有可能会被挤出。拉美的土地要素远比劳动和资本丰沛,土地密集型的产业——农业畜牧业和矿业自然是更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所以它就在全球贸易体系中保持着原料供应者地位。直到20世纪初,这个地位看上去都还不错;在那会儿,对从欧洲移民新大陆的穷人来说,阿根廷是个远比美国更有吸引力的国家。
拉美的这种比较优势地位,也固化了它继承下来的大庄园制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结构。(本土出生的)克里奥尔白人地主寡头握有土地,也掌握政治权力;混血阶层处于中下层,承担城市的零散劳动;黑人和印第安人则成为供给劳动力的底层。族群分界与阶级分界叠加在一起,构成一个既稳定又封闭的社会秩序。
20世纪初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我曾经猜想过,在独立战争之际,玻利瓦尔等独立英雄是否曾经有机会借着强大的威望,进行土地改革,打破大庄园制,从而给日后的工业革命打下基础呢?很快我就否定了这个可能性。
不仅是因为前面说的各种比较优势的原因,更是因为庄园制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是耦合的。如果发动土地改革,便有可能连锁演化为底层黑人、印第安人对克里奥尔白人的反抗,玻利瓦尔等革命领袖就是克里奥尔白人出身,不大可能会去冒这个险。
更何况,即便玻利瓦尔真地大义凛然去做了土地改革,但拉美“土地过于丰腴”这个要素特征不会改变,其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还是在农矿产品出口上。只不过这种出口会是小农合作社的模式,而不是大庄园寡头的模式。除非有国家的强力介入,否则纯粹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来发展,拉美还是会作为原料供应者存在。历史也确实如此,拉美早期的工业化冲动往往昙花一现,很快被国际市场的资源出口逻辑压了回去。
这是一个极具内在稳定性的系统。精英阶层没有动力推动工业转型,国家缺乏财政能力强行推进,底层也没有政治力量去打破它;甚至即便打破了,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仍然是既定的。拉美的“土地的诅咒”,并不来自某一个阴谋或恶人,而是来自要素禀赋与社会结构之间的深度耦合。
3.
庇隆主义:理想的丰满和现实的骨感
进入二十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业相对于农业的巨大优势完全释放了出来,曾经非常繁荣的拉美经济开始后劲不足。再加上一战后欧洲各国竞相保护贸易,让拉美的出口经济陷入困境;对美国市场的高度依赖,又让拉美经济陷入糟糕的依附状态。
拉美人开始思考新的出路,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庇隆在阿根廷上台了。他想要依靠国家力量打破“资源-出口-依附”的经济结构,建立本国的工业体系,让国家摆脱徘徊在世界产业链下游的处境。
庇隆,1946-1955、1973-1974期间三次出任阿根廷总统
国家要主导推动经济,就需要强大的财政基础。
在庇隆上台前,阿根廷主要的财政来源是农牧产品的出口税,国家不参与生产,而是从出口繁荣中抽取税收。庇隆搞起某种意义上的统购统销,由国家垄断农牧产品出口,政府以低价从国内收购农牧产品,再以高价出口,由此获得的价格剪刀差直接收入国库。国家不再是仅仅从出口繁荣中被动分利,而是通过国营贸易直接盈利了。
财政上富裕了,庇隆用这些资金去补贴国内的工业发展,并筑起关税壁垒,扶持本国的汽车、钢铁、纺织等产业的发展,追求“进口替代”政策。同时,庇隆又大幅增加对工人阶层的转移支付,建立起各种福利体系,组建工会,以此来绕开地主寡头,打造新的执政基础。
听上去一切都很丝滑,但庇隆的政策有着一系列先天不足。
首先,阿根廷并不是个有强政府传统的国家,庇隆政府比以前的阿根廷政府要更强势,但这仅是就拉美标准而言,与东亚国家的强政府传统相比,它仍然是个弱政府。所以它低价收购农产品,并不能把价格压到太低,高价出口,实际上价格又受制于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这就意味着其“价格剪刀差”的财政基础并不稳定,高度依赖于国际市场价格周期的顺风车。
庇隆刚上台时(1946),正是二战后的重建期,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上行,庇隆手头宽裕;进入50年代,战后初期的物资紧缺状态逐渐过去,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庇隆的财用就捉襟见肘了。
另一方面,庇隆要打造新的执政基础,就要用大规模的财政转移来拉拢工人群体。财政上行期,这个玩法顺风顺水,财政下行期就难以为续了。靠财政好处得来的群众基础,也会因财政好处结束而散去。庇隆当然懂得这一点,为了继续能给出好处,只好增发货币来解决问题,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进一步伤害了他想要拉拢的群体;到后来,工人通过工会要求增加工资,庇隆为免工业企业成本过高,无法再满足工人群体的愿望,其统治基础也就被掏空了。1955年庇隆在政变中下台。
1950年代,庇隆主义的反对群体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还有个更致命的问题是,庇隆采取的是“进口替代”政策,采取这种政策的后发国家没有一个能成功的,能够成功的都是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的。
原因很简单,“进口替代”要靠高关税保护来支持本土工业,外国产品进不来,但本国产品也出不去,因其在国际市场没有竞争力。除非你有个超级大的本土市场,否则你的工业企业一定是非常低效率没有存活力的;但拉美国家人口规模有限,本土市场不大,所以这些企业也就搞不成。
“出口导向”则是靠政府的高补贴,支持本国产品卖到全世界去,在世界市场上竞争淘汰出来的企业,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这种搞法的后发国家才有机会成功。
既然如此,为什么大部分后发国家都是走的“进口替代”路线呢?因为“出口导向”依赖于持续输血的高补贴,对政府的财政能力要求非常高,而后发国家要想有如此的财政能力,必须以强政府为前提,才能不顾虑社会的反对,进行高强度的财政汲取;但后发国家通常都是弱政府,它们也就只能走对财政要求很低的“进口替代”了。
东亚国家有强政府传统,于是“出口导向”走通了,拉美土地上的庇隆,“进口替代”失败了。当然,“出口导向”的强政府会带来一系列资源错配,导致经济上的很多其他低效率问题,但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简单比较一下,
东亚路径是:强国家→土地改革→财政集权/农业剩余转移→出口导向的高补贴与行政协调→国际竞争中学习与升级。
庇隆主义的路径是:大庄园社会结构→排斥强国家→税基单薄、财政依赖原料出口→无力承担工业出口导向的高成本→被迫选择进口替代→低效率与危机累积→庇隆主义失败。
更要命的是,庇隆主义启动了工业化,大量人口进入城市,但随着“进口替代”的失败,工厂破产,可是进入城市的人不愿回到乡下,城里又没有足够的就业机会,这些人就成为民粹主义政客的天然票仓,各种势力都会努力在这里攫取政治机会,阿根廷的政治也就败坏掉了。
18-21世纪初,主要地区的人均GDP比较(美国=1)
刚说的都是庇隆主义在阿根廷的问题,但实际上这是拉美国家拉美国家具有共性的问题。我们会发现大部分拉美国家都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发展本土工业化的努力失败,然后进入一种民粹政客与军政府交替掌政的败坏状态。
4.
百年孤独的隐喻
《百年孤独》里的马孔多小镇,多次迎来“改变命运的时刻”,铁路抵达、公司进驻、革命者路过。可小镇始终回到原样,因为真正决定它走向的,是那片土地和它塑造的社会肌理,而不是一时的口号或人物。
拉美亦如是:从独立革命到庇隆主义,再到米莱,名字在变,却还是几经周折回到原地。庇隆主义是一次逆水行舟,但被这片土地上“弱国家-弱财政-政策受限”的闭环拖回原点;米莱则选择顺水而下,把国家重新交还给比较优势;但未来很可能还会继续再摆动回去。
左与右,不过是同一根钟摆的两端;不变的,是钟摆悬挂的那根梁——土地的诅咒与其派生的社会结构。
这,或许就是拉美的“百年孤独”。
相关回顾: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