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遭遇外敌入侵时,中国人民便会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号召,共同奋起抵御外侮。每当奥运会上中华健儿夺得金牌国歌响起之时,中华儿女便不禁热血沸腾,鼓掌欢呼。
如今,当美国人承认中国已是“超级大国”时,14亿中国人民便会从心底腾起一股难以压抑的自豪之情。
当我们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时,你可曾知道: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名称叫做“中国”?“中国”这一国家名称的由来究竟是什么?
“中国”一词由来已久,源远流长。
在陕西宝鸡发掘出土的周代“何尊”铭文上,首次发现其镌刻着“余其宅兹中国”字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及“中国”的文字记录。
然而,那时的“中国”并非国家名称,而只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特指地处全国地理中心地带的“中央之国”,也就是周天子居住的王都。当然,周朝自称“中国”,其中也有特意保留历史传统的深刻用意。
由此可见,“中国”一词应该最早出现在周朝,并一直沿用至今。
从西周到元朝之间,“中国”二字一直都只是一个地理概念。
在先秦典籍中,“中国”是一个出现频率颇高的专有名词。据《尚书》记载:“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
《诗经·民劳》里也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记载,都是特指周朝是受天命所托,要在中原这片中心地区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当时的“中国”,专指周天子居住的国都地区,大致位于如今洛阳周边一代。
到了秦朝,《史记》关于“(秦)以兵灭六王,并中国”的记载,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的地理范畴,因为它已涵盖了秦朝的广袤统治疆域。
到了汉朝,“中国”一词转而特指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片“中原地区”。
新疆和田出土的汉代织锦护臂上所织造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字样,就是其有力证据。
这是因为这一地区气候适宜,沃野千里,山水纵横,资源丰富,是一片古代最优越的农业生产区域。
唯有占领这一地区,才能成为在经济、军事上占据优势的实力大国,这就是后世“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说法的历史渊源。
与此同时,也有“天下有道,守在四夷”的说法。
当时颇为傲慢的汉族人,把自己国家周边那些发展缓慢的少数民族都轻蔑地称作“蛮夷”,如“东边的夷人”、“西面的羌族”、“北方的狄族”及“南方的蛮子”。
随着中国历史进入新阶段,特别是秦汉实现了“大一统”之后,“中国”一词便具有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从地理概念转变为“中华正统”“华夏文明”的象征和旗帜。
秦扫六合,一统天下之后,始皇嬴政便将“中国”作为自己全部疆域的统称,而将周围的其他邻国均蔑称为“四夷”。
汉唐盛世之时,汉人和唐人均引以为傲地自称为“中国人”。
此后历朝历代,无论是北方的少数民族还是南方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如辽、金、元、清等朝代都纷纷认同并自称“中国”,以彰显自己国家和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和权威性。
由此可见,由此可见,汉唐以后“中国”一词便已超越了地理范畴,成为各族人民心目中共同认可的“正统王朝”象征。
如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就在致邻国的书信中自称为“中国皇帝”,这标志着“中国”已成为各族人民公认的文化和精神归属。
此后一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中国”才开始成为与现代相近的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名称,指代我们脚下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广袤国土。
朱元璋在“北伐”誓师时,便豪迈地发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并势如破竹,横扫千里,一举光复了中原王朝已丢失300年的战略重地“幽云十六州”,奠定了当今中国政治与国土的基本盘,开始使“中国”成为具有接近现代国家意义上的国家名称。
为显示自身的正统地位,明朝皇帝自称“中国皇帝”。
朱元璋北伐成功登基之日,即隆重昭告天下:唯我中华民众之君,自宋朝运数终结,天命真人自沙漠崛起,入主中原,成为天下之主。
明朝国土疆域广阔,文化软实力强大,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开始超越了汉族范畴,兼容并包华夏各民族文化,形成了全国人民普遍认同“中华文化”的统一格局。
可惜,其后那个文化低劣的满清王朝却丧师失地,割地赔款,导致国土博大的中华国土逐渐从一片秋海棠变成了一只小公鸡。
尽管如此,随着清末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主革命的兴起,“中国”这一名称已被中华56个民族大家庭所公认和接受,并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当今中华民族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一面旌旗。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以“中华民国”作为国家名称,简称“中国”。
此举不仅标志着“中国”首次在法律和国号层面取得了正式地位,更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承认。
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提议将新中国国名定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
后在听取了清华大学张奚若教授的建议后,便将中间的“民主”二字去掉,最终将国家名称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
这一名称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更象征着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国家以崭新的姿态崛起于世界东方。
从此以后,“中国”便正式成为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名称,并正式取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直到此时,历经千年的“中国”二字,终于代表全国56个民族一起站上了世界舞台。
纵观古今,“中华民族”是一支古老的民族,“中国”这一国名也是源远流长。今日“中国”已从古代的地理概念,逐渐演变为当今代表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认可,中华儿女永恒不变的精神家园和国家象征。
当我们说出“中国”这两个字时,内心深处涌起的是对先辈的敬仰,对土地的眷恋,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就像世界著名诗人艾青所说的那样:“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中国”这一名称的历史流变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兴衰荣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更会在未来的日子里让“中国”这一响亮的国家名称传遍世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面旌旗。
古代的“中国”这块风水宝地,历来被古代先民视为世界中心的“中央大国”,透露出一种强大的自信和独特的霸气。
尽管近年来中国经历了百年屈辱,一度被世界边缘化,但如今历经改革开放,重新全面崛起的“中国”已走出中原,迈向世界,以更高远的眼光,更博大的胸怀,更稳健的步伐重新回到世界的中央舞台。重新崛起为举世瞩目的巨人,开始夺回自己曾经失去的宝座和荣光。
更新时间:2025-05-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